六安学生品茶工作室,六安学子茶艺空间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0:53:36 来源:原创内容

六安学生品茶工作室,六安学子茶艺空间——这个听起来就带着书卷气和茶香的地方,最近成了我们校园里挺有意思的一个话题。说真的,第一次听到“学生品茶工作室”这个名字时,我脑子里浮现的是白发老先生摇着蒲扇聊茶经的画面,直到推开那扇挂着竹帘的玻璃门,才发现这儿完全是另一番天地。

叁十来平的空间里,原木长桌旁散坐着几个同龄人。有人正往紫砂壶里注水,蒸腾的热气裹着茶香扑面而来。靠窗的矮柜上整齐摆着锡罐,标签上手写着“六安瓜片”“霍山黄芽”——都是咱们六安本地的好茶。最让我惊讶的是,在这儿泡茶聊天的不是穿着汉服的茶艺师,而是穿着卫衣牛仔裤的学生。他们手指沾着茶水在桌上画圈,争论着昨天微观经济学的案例,偶尔停下来啜一口茶,那架势倒像在品评什么人生哲理。

茶香里的青春时光

工作室的发起人是个大叁学长,他说最开始就是几个爱喝茶的同学凑在宿舍瞎琢磨。后来发现不少同学都对茶文化感兴趣,但总觉得传统茶室门槛太高。“我们就想啊,为什么不能有个让学生自在喝茶的地方?用我们自己的方式。”现在这个六安学生品茶工作室每周都有茶会,有时聊文学作品,有时干脆就是期末复习小组——带着讲义和笔记来,边喝茶边背诵,效果意外地好。

我记得上回去的时候,隔壁桌的女生正捧着《中国茶经》和同学解释:“你看,咱们六安瓜片这个‘拉老火’的工序,其实就像我们考前复习,需要反复锤炼。”她说着把茶杯举到灯下转动,“叶片颜色从翠绿变成宝绿,不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?”周围几个同学听得直点头,有人掏出手机查资料,有人已经开始讨论起茶叶里的茶多酚能不能帮助提神。这种在茶香里自然发生的交流,比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还要生动。

茶具都是同学们自愿带来的,有磨得发亮的旧茶海,也有崭新的玻璃公道杯。墙上贴着便签纸,上面是各种字迹的泡茶心得:“85度水泡黄芽正好”“瓜片第二泡最香”。没有高深的茶道术语,全是大家实践出来的大实话。负责茶具管理的同学说,最受欢迎的永远是那几个画着卡通图案的马克杯——用它们泡茶虽然不够专业,但握着暖和,看着亲切。

说来也怪,在这个六安学子茶艺空间待上半天,原本浮躁的心情会慢慢沉淀下来。可能是茶香让人安心,也可能是看着茶叶在杯中舒展的样子特别治愈。有次遇到个为论文焦头烂额的同学,他闷头连喝叁杯茶后突然拍桌子:“我知道第叁章怎么改了!”然后抓起书包就往图书馆冲。后来他在群里说,那天的灵感来得特别顺,就像被茶香打通了任督二脉。

现在经过教学楼后街,总能看见工作室窗内透出的暖光。偶尔驻足,会发现玻璃上的水汽描画着茶叶的形状,那是同学们自己贴的装饰。推门进去,不管认识不认识,总会有人递过来一杯刚沏好的茶。在这个被奶茶和咖啡包围的年代,能有这么个让年轻人用传统方式安静下来的角落,确实是件挺美好的事。

茶还在泡,故事还在继续。不知道下次去,又会遇上怎样有趣的茶聊呢?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