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青城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小巷深处两百元情缘
共青城的巷子总是弯弯绕绕的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那天下午我拐进这条巷子纯粹是个意外,原本要去城东的书店,却被施工挡板改了道。巷子深处的老槐树下有个修鞋摊,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师傅,旁边坐着个穿碎花裙的姑娘,正低头缝补一只白色运动鞋。
姑娘手里的针线在鞋面上穿梭,偶尔抬起胳膊擦汗时,会露出被太阳晒得发红的脸颊。修鞋师傅时不时指点两句,她就把鞋捧到眼前仔细端详。“这样缝能多穿半年哩。”老师傅说话时,皱纹里都带着笑。我站在旁边看了会儿,发现摊子上摆着个硬纸板,上面用粉笔写着:修补鞋子,两百块。
两百块钱能买什么
现在这个年代,两百块钱能做什么?在商场里大概能买双打折的运动鞋,在餐厅里不过是一顿饭钱。可在这条巷子里,有人愿意花整个下午,一针一线地缝补一双旧鞋。我忍不住蹲下来问她:“这鞋都这么旧了,值得花两百块修补吗?”
姑娘停下手里的活,眼睛弯成月牙:“这鞋是俺对象送的第一件礼物。”她说这话时,声音轻轻的,像是怕惊扰了槐树上的知了。“他在工地干活,这鞋陪他爬了多少脚手架。鞋底磨穿了,他也舍不得扔。”
修鞋师傅接过话头:“现在的年轻人啊,东西坏了就换新的。可有些东西,越修补越有感情。”他指指姑娘手上的顶针,“这丫头来了叁回,我就收了材料钱。手艺得有人传下去不是?”
我突然明白,这两百块钱修补的不是鞋子,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的日常。那些一起走过的路,鞋底磨损的纹路,都成了记忆的注脚。
巷子口传来摩托车的声音,一个满身水泥点的年轻人跳下车,手里拎着两瓶橘子汽水。“这么热的天,歇会儿再干。”他拧开瓶盖递给姑娘,又掏出手帕给她擦汗。动作熟练得像是重复过千百遍。
年轻人看见我,不好意思地挠挠头:“这鞋补了第叁次了,每次都是她偷偷送来。”他脚上穿着双更旧的解放鞋,后跟已经开裂。“等我这个月发了工资,就给她买那双看了好久的高跟鞋。”
姑娘瞪他一眼:“乱花钱!这鞋补好了比新的还舒服。”说着把补好的鞋递过去,鞋面上密密麻麻的针脚排列整齐,像写满心事的信笺。
夕阳斜斜地照进巷子,把叁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我离开时回头望去,修鞋摊变成了金色的剪影。这条普通的巷子里,原来藏着这样的深情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坚持,往往比轰轰烈烈的誓言更动人。
后来我常绕路经过那条巷子,有时能看到修鞋摊前并肩坐着的两个人。姑娘学会了补鞋帮,年轻人偶尔带着工地上的兄弟来修鞋。巷子深处的这份两百块钱的爱情,就像老槐树的根,在看不见的地方越扎越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