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铜峡服务小巷,青铜峡服务小胡同
青铜峡这条服务小巷,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。那天我路过的时候,正好看见巷口的老陈在修自行车,他在这住了叁十多年,边拧螺丝边和我唠:"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往这小胡同钻啦,其实咱这儿啥都不缺,修鞋的、剪头的、卖豆腐脑的,转个身都能找着。"
巷子窄得只能过辆叁轮车,两旁的老墙爬满了青苔。裁缝铺的王阿姨刚送走老顾客,站在门口抖着布料说:"前几天还有个姑娘专门从新城跑来改旗袍呢,说就喜欢我们这儿的针脚。"她说话时眼睛弯成月牙,手里的尺子随着话音轻轻晃动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再往深处走,炸油条的香味混着豆浆的热气从早点铺飘出来。老板老李正给熟客多舀半勺咸菜,嘴里念叨着:"张大爷您放心,辣子没多放。"这条青铜峡服务小巷啊,早上六七点最热闹,上班的、上学的挤在巷子里,互相打着招呼,碗筷碰撞声和说笑声混成一片。
修表摊的刘师傅总坐在巷子拐角,鼻梁上架着放大镜。我凑近看他修表,他头也不抬地说:"现在都戴电子表喽,不过上周还有个孩子拿着爷爷的怀怀来修,说那是传家宝。"他小心翼翼拧开发条,表针突然哒哒走起来,那声音清脆得让人心里一暖。
要说这青铜峡服务小胡同最特别的,还得是傍晚时分。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着跑,下棋的大爷们围在石桌旁,卖糖炒栗子的推车吱呀呀经过。住在叁楼的老周每天准时在窗口拉二胡,咿咿呀呀的琴声飘下来,混着各家厨房炒菜的滋啦声。
开杂货铺的小赵是个灵活的小伙子,谁家缺瓶酱油少包盐,在窗口喊一声,他叁两步就送上门。有回我问他生意怎么样,他擦着额头上的汗笑:"街坊邻居都熟络,有时候大妈们买根葱都要聊半晌。"
巷尾那棵老槐树底下总是聚着人。夏天摇着蒲扇乘凉,冬天晒着太阳喝茶。前天路过时,听见几个老邻居在聊拆迁的传闻,卖菜的老马摆摆手:"真要拆了,我这摊子还真舍不得。"
如今城市变化快,高楼越来越多,这样的小巷子反倒成了稀罕物。上次遇见社区来做调研的年轻人,他们拿着本子记录每家店铺的情况,说这样保留原貌的生活街区很难得了。
夜幕降临后,巷子渐渐安静下来。只有理发店的红蓝灯箱还在转,五金店的老张借着路灯修童车,准备明天给邻居家孩子送去。窗台晾着的衣服轻轻摇摆,像是给这条小巷道晚安。
青铜峡服务小巷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,看似平常,却藏着生活最本真的模样。每个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巷口,修车的老陈又会准时推开卷帘门,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又将唤醒整条小巷新的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