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门品茶上课工作室,江门茶艺学习工作室
最近路过江门的老街,发现一家挺特别的店,门口木牌上写着"江门品茶上课工作室"。透过玻璃窗,能看到里面摆着各式各样的茶具,有人正围着茶桌聊天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泡功夫茶的样子,于是推门走了进去。
工作室的负责人林老师正在教几个年轻人泡凤凰单丛。她手里握着紫砂壶,一边注水一边说:"茶叶就像会呼吸的生命,水温高一度低一度,它给你的回应都不一样。"有个学员手腕抖得厉害,她轻轻托住对方的手肘:"别紧张,茶能感觉到人的心情。你放松了,茶汤自然就顺了。"
在茶香中找回慢节奏的生活
第二次去正好赶上茶艺体验课。有个上班族姑娘说,她来这儿是因为连续加班后突然不会放松了。林老师递给她一杯熟普:"先别想着怎么喝茶,就闻闻这个味道。"那姑娘捧着杯子闻了很久,突然笑了:"好像回到外婆家的茶园。"
现在很多人确实需要这样的空间。手机消息永远响个不停,工作群半夜还在跳动。但在江门茶艺学习工作室里,大家都会自觉把手机调成静音。不是说与世隔绝,而是给生活留个喘气的空隙。泡茶时看着茶叶慢慢舒展,时间仿佛也跟着慢了下来。
林老师有句话说得特别实在:"咱们不是要当茶道大师,是学着在茶水里安放自己的注意力。"她演示注水动作时,水柱划出的弧线特别稳当:"就像这样,专注当下这一件事,反而能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。"
来过这里的学员各有各的故事。有个退休教师刚开始总抱怨孩子不回家,后来在茶艺课上认识了新朋友,现在每周都带着自己烤的茶点来分享。还有个程序员小哥,说在这学会了"调试心情的算法"——当他烦躁时,就模仿泡茶的步骤让自己静下来。
茶室角落放着学员们的个人茶具柜。有人贴了可爱的贴纸,有人挂着毛笔写的姓名牌。这个江门品茶上课工作室不像严肃的教室,倒像是个温暖的社区。新来的学员会收到老学员送的茶杯,这种传承让人想起古早的师徒情谊。
最近他们还组织了"城市茶席"活动,把茶具搬到公园里。路过的大爷大妈也会坐下来喝一杯,聊聊他们记忆中的江门茶事。这种接地气的茶文化,比摆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更让人亲近。
记得有次下大雨,茶室里却坐满了人。玻璃窗上雾气朦胧,屋里茶香氤氲。有人小声分享着今天遇到的好事,也有人安静听着雨声品茶。那种温暖踏实的氛围,让人想起木心那句"从前的日色变得慢"。
现在每次经过那条街,我都会留意工作室的灯光。温暖的黄色光晕下,总能看到有人在学习烫杯、闻香、品茗。这家江门茶艺学习工作室就像城市里的绿洲,提醒着奔波的人们:偶尔停下脚步,在一杯茶的时间里,重新遇见生活的本真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