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山耍女娃,合山与女娃同游
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。那天我蹲在合山老街的青石板上啃西瓜,旁边卖凉粉的阿婆突然笑眯眯地说:“咱合山的女娃啊,就像山涧里的活水,看着温温柔柔,底下可藏着劲儿呢。”
这话听着玄乎,可细琢磨还真在理。你看那些穿着碎花裙在吊脚楼间穿梭的姑娘们,白天帮着家里照看铺子,手脚麻利得很。等傍晚暑气散了,叁叁两两坐在江边石阶上,脱了鞋把脚浸在清凉的江水里,笑声跟银铃似的顺着水波飘出去老远。
山城里的巧手艺
要说最让我开眼的,得数在古戏台旁边遇见的绣娘。那姑娘瞧着二十出头,安安静静坐在竹椅上,手指翻飞间,针线就像活过来似的。她绣的不是寻常花鸟,偏把合山的青瓦白墙、蜿蜒石阶都绣进了帕子里。“我们这儿的女娃耍针线,”她头也不抬地说,“能把整座山城收进方寸之间。”
这话让我愣了好一会儿。再仔细看那些绣品,可不是嘛——黛色丝线勾勒的远山,银线点缀的江面波光,连老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都用细密的针脚表现出来。这样的合山耍女娃,耍的是指尖上的山河,是姑娘家心里装着的一方天地。
往城外的田埂上走,又是另一番光景。几个戴草帽的姑娘正弯腰侍弄庄稼,裤腿挽到膝盖,露出晒成小麦色的小腿。见我在田边张望,有个扎马尾的直起腰来,随手摘了片芋头叶子扇风:“看啥呢?我们合山女娃下地干活可比男人还利索。”说着俯身一使劲,整棵芋头连根带泥拔了出来,动作干净漂亮。
晚上在临江的饭馆吃饭,老板娘端着蒸笼从厨房出来,热气腾腾的粉蒸肉香味扑鼻。她顺手把围裙往椅背上一搭:“今天这肉啊,是我们后山散养的黑猪,我家丫头清晨特地赶去挑的。”旁边帮忙端菜的姑娘抿嘴一笑,眼睛亮晶晶的。这让我想起白天卖凉粉阿婆的话——合山女娃那股子藏在温柔底下的劲儿,可不就体现在这些日常琐碎里?
江面忽然飘来竹筏,撑筏的竟是个穿靛蓝布衣的姑娘。竹篙在她手里显得特别听话,轻轻一点,筏子便稳稳转过急弯。有游客惊呼小心,她倒笑起来:“我在这江上耍了十几年啦!”夜色里看不清她的脸,只觉得那声音像被江水洗过般清亮。
躺在床上睡不着,窗外的合山静悄悄的。想起这些天遇见的姑娘们——绣花的、种田的、撑筏的,忽然觉得合山耍女娃这个说法特别妙。她们确实在“耍”,可这“耍”里带着对生活的认真,像山间的晨雾,既轻快又绵长。明天该去城西看看,听说那儿的老茶社里,有姑娘会用古法炒茶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