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远火车站300一次,抚远站每次叁百元
那天在抚远火车站排队买票,前面两位大哥的对话飘进了耳朵。“你这趟来回得花不少吧?”“还行,抚远火车站300一次,接送都这价儿。”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价格,在咱这小地方可真不算便宜。
说起抚远站,它不像大城市的火车站那样人山人海。小小的站房,每天就那么几趟车。可对于周边乡镇的人来说,这就是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。我常想,为什么偏偏是“抚远火车站300一次”这个说法流传这么广呢?后来才琢磨明白,这早就不单指车费了。
隔壁村的张叔,儿子在南方成了家。每次老两口去看孙子,都得从抚远站出发。去年儿子要给买机票,张叔直摆手:“机场太远啦,从咱这儿去哈尔滨坐飞机,折腾不说,抚远站每次叁百元的花销,再加上机票,太破费。”他说的“叁百元”,其实把来回车票、路上吃喝、给孙子带的山货都算进去了。这“叁百元”,装的是老人不想给儿女添负担的心意。
车站门口开小超市的王姐也说过,很多人赶早班车,会来她这儿买点面包矿泉水。时间长了都成了熟脸,有位大妹子每回都买叁瓶水,说路上喝一瓶,另外两瓶带给在省城读高中的孩子。“别看就几块钱的水,从抚远站每次叁百元的行程里省出来的。”王姐一边整理货架一边说,“父母的心啊,都在这细枝末节里。”
数字背后的温度
其实仔细想想,“抚远火车站300一次”早就是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了。不熟悉的人听着可能觉得贵,但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懂——这叁百块里头,有凌晨赶路的风霜,有离别时不舍的拥抱,有重逢那一刻的期盼。它更像是个计量单位,丈量着每一次出发与归来的重量。
去年冬天,我在候车室看见个年轻人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。聊起来才知道,他在做电商,每隔半个月就要坐车去省城进货。“抚远站每次叁百元,是我的成本,也是希望。”他笑着说,“每次带着新货回来,就离梦想近了一步。”那本皱巴巴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着每次的花销,而“交通:300元”这一项,出现了太多次。
黄昏时分,我又一次来到抚远火车站。夕阳给站房镀了层金色,陆续有旅客拖着行李箱走出来。他们中的很多人,对“抚远火车站300一次”这个数字再熟悉不过。这个看似普通的价钱,串联起了多少人的生活轨迹——为了家庭奔波的父亲,外出求学的学子,追逐梦想的年轻人……
站前广场上,接站的车辆排成了队。司机摇下车窗闲聊着,话题总离不开今天的客源和路况。对他们来说,“抚远站每次叁百元”是生计;对乘客而言,这却是通向另一种可能的起点。夜色渐渐浓了,车站的灯亮起来,暖暖的,像在等待下一个黎明,下一批整装待发的旅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