汨罗那里有站小巷的,汨罗那些小街巷的踪影
朋友前些天去了趟汨罗,回来跟我说起个有意思的事儿。他在老城区转悠时,总听当地老人提起“站小巷”这个说法。这名字怪得很,既不像以姓氏命名的李家巷,也不像依特征叫的扁担巷。为什么偏偏是“站”字呢?
带着这份好奇,我上周也去了汨罗。走在青石板路上,两旁是斑驳的砖墙,偶尔能从虚掩的木门里瞥见种着桂花树的院落。问了好几位摇着蒲扇在门前乘凉的老人,才慢慢拼凑出点眉目。有位八十多岁的陈奶奶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,她指着巷口说:“早年间,这里是个小码头,搬运工人都在巷子口等活儿,站满了等活的人嘛,久而久之,大家就叫它站小巷了。”
这让我忽然意识到,汨罗那些小街巷的踪影里,藏着的是一部活着的历史。它们不像史书那样板着脸,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记录着普通人的营生。就像这条汨罗那里有站小巷的巷子,它的名字就是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——天蒙蒙亮,扛着扁担的汉子们聚在这里,有的蹲在墙角抽烟,有的倚着墙聊天,眼睛却都望着河边的方向,盼着今天能多搬几袋粮食,多挣几个铜板。
老街的温度
再往里走,巷子窄得只容两人并肩。墙壁上留着不同年代的印记:褪色的革命标语旁边,是孩子们用粉笔画的歪歪扭扭的小太阳;二楼的木格窗棂里,伸出几枝开得正盛的叁角梅。这种新旧交织的景象,反倒让巷子有了温度。你仿佛能听见几十年前的清晨,扁担吱呀作响,工人们互相招呼着“今天活儿多不多”的交谈声。
迎面走来个提着菜篮的大姐,我侧身让她先过。她笑着道谢,顺口问了句:“来找人的?”听说我是来走走老巷子,她便打开了话匣子:“我们这巷子别看旧,住着可舒服了。夏天凉快,邻居都认识,谁家包了粽子都会互相送。”她指指前面一栋老房子,“那家做霉豆腐第叁代了,还是老法子,别处吃不到这个味。”
是啊,汨罗那些小街巷的踪影不仅仅是地理的存在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。在这里,时间仿佛走得慢了些。下午叁四点钟,阳光斜斜地照进巷子,把青石板染成金黄。有老人搬把竹椅坐在门口打盹,收音机里放着花鼓戏,声音开得不大,刚好够他自己听见。
走到巷子尽头,视野豁然开朗。原来这里离汨罗江只有百米之遥,江风徐徐吹来,带着湿润的水汽。我这才真正理解了“站小巷”的含义——它曾经是连接江边码头与城里市集的重要通道,是力夫们等候工作的“人才市场”,也是物资进出的咽喉要道。
如今码头早已不在,取而代之的是沿江步道和绿化带。但这条巷子依然倔强地留存下来,像一位沉默的老人,见证了汨罗江边的变迁。那些等在巷口的脚步声、吆喝声、欢笑声,似乎都渗进了墙砖的缝隙里,只要静静倾听,还能感受到它们的回响。
离开时已是黄昏,巷子里飘起了炊烟。有户人家在炒辣椒,呛人的香味弥漫在空气里。几个孩子追逐着跑过身边,书包在背后一颠一颠的。我突然觉得,汨罗那里有站小巷的故事还在继续,只是换了新的主角,新的情节。而那些老故事,就让它留在斑驳的砖墙里,留在光滑的青石板上,留给愿意停下脚步的人慢慢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