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城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,肥城何处有街边小巷
肥城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
前几天,有个外地来的朋友突然问我,知不知道肥城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?他这一问,还真把我给问住了。我在这肥城住了大半辈子,猛一听“站大街”这个词,感觉有点陌生,又带点儿老底子的味道。我心里琢磨着,他说的,大概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个意思,而是想找找那些藏着烟火气、能看见老肥城影子的街边小巷吧。
要说肥城,高楼大厦是越来越多了,马路也越修越宽。可要说最有味道的地方,还真得往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钻。我带着朋友,就往老城区那边溜达。新城区的路横平竖直,规规矩矩,但老城不一样,那里的路弯弯绕绕,像老树的根,藏着不少惊喜。
拐过一个路口,眼前忽然就变了个样。这条小巷子不宽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,墙皮斑斑驳驳的,爬满了岁月的痕迹。阳光斜斜地照下来,把晾衣绳上的衣服影子拉得老长。几位老人家坐在马扎上,摇着蒲扇,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。旁边的小卖部门口,趴着一只懒洋洋的猫咪,对过往的行人爱答不理的。这景象,一下子就让人心里安静了下来。
再往里走,香味就飘过来了。一个冒着热气的小吃摊,老板正熟练地翻动着锅里的菜煎饼,面糊滋啦作响,听着就让人流口水。我们没忍住,一人买了一个,咬一口,外皮焦脆,里面馅料十足,就是小时候那个味儿。朋友边吃边点头,说这就对了,他要找的就是这种感觉。你看,这肥城何处有街边小巷,答案不就在这热乎乎的煎饼里,在这慢悠悠的生活节奏里嘛。
我们又穿过了几条类似的巷子,每条都有自己的性格。有的窄得只容得下两个人并肩走,头顶是各家各户伸出来的晾衣杆,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衣裳,像万国旗。有的稍微宽畅些,两旁开了不少小手工作坊,修鞋的、缝纫的、配钥匙的,师傅们埋头干着自己的活计,那份专注,让人看了心生敬意。这些肥城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,它们不是景点,没有名字,却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真实、最温暖的底色。
朋友举着手机,这里拍拍,那里照照。他说,在他们那儿,这样的老巷子几乎都拆光了,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商业街。看起来是光鲜亮丽了,但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。而在肥城,还能找到这些地方,真不容易。我笑了笑,心里也挺感慨。是啊,这些老街巷就像是城市的记忆,一砖一瓦都刻着故事。
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巷子里的灯一盏接一盏地亮了。不是那种晃眼的路灯,而是从窗户里透出来的、暖暖的灯光。下班的人骑着电动车,叮铃铃地从我们身边穿过,赶着回家吃饭。小饭馆里也开始热闹起来,炒菜的声音、聊天的声音混在一起,充满了活力。白天的宁静和傍晚的喧闹,在这里自然地切换,一点儿也不违和。
送朋友回酒店的时候,他显得特别满足。他说,这趟没白来,算是看到了肥城的另一面。我明白他的意思,那些宽阔的马路和现代化的广场,代表的是肥城的今天和明天;而这些默默无闻的街边小巷,守护的则是肥城的昨天和灵魂。它们就在那儿,不声不响,等待着愿意慢下脚步的人,走进去,感受那份被时光浸润过的温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