奉化站街快餐约学生,附近学生快餐服务
那天路过奉化老街,听见几个中年人在巷口闲聊,说现在找人干活可真难。穿灰夹克的大叔嘬了口烟:“别说干活了,连想吃个快餐都得绕好几条街。”旁边戴帽子的接话:“可不是嘛,以前这条街多热闹,现在连个正经饭馆都难找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上周在社区公告栏看到的启事,花花绿绿的传单里夹着几张手写小广告,写着“学生兼职送餐”什么的。当时没太在意,现在琢磨着,估计是附近大学生想赚点零花钱吧。说实话,现在年轻人压力不小,学费生活费样样要钱,利用课余时间送送外卖也挺常见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拐进建设路那条窄巷,倒是真看见几个年轻人骑着电动车穿梭。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停在老小区门口,从保温箱里取出餐盒。我顺口问了句:“同学,你们这是兼职还是专职啊?”他擦擦汗笑笑:“都是附近学校的,没课的时候跑几单。”
说起来,这种学生跑腿服务倒挺方便周围住户的。特别是那些住在老楼里的老人家,子女不在身边,自己买菜做饭都不方便。楼下小卖部王阿姨说,现在这些学生送餐比外卖平台便宜,而且就在附近,送得也快。
不过啊,这种事也得看分寸。我邻居张老师就提过,他们学校有学生因为接单太多耽误了学习,最后挂科了。所以说,兼职可以,但不能本末倒置。
生活的两面
往深里想,这种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。你看啊,一方面说明现在年轻人挺有创业头脑,懂得利用身边资源;另一方面也反映出,现在生活成本确实不低,逼得学生们得想办法挣钱。
昨天在面馆吃晚饭,听见两个女生在讨论送餐的事。短头发的姑娘说这周跑了叁十多单,挣了下个月话费钱。长头发的提醒她:“别接太晚的单子,回去不安全。”这种互相照应还挺暖心的。
说到底,这种学生跑腿服务能存在,说明确实有市场需求。就像小区里刘奶奶说的,她腿脚不好,现在想吃口热乎的,打个电话就有学生给送来,价钱还实惠。不过她也嘀咕,说希望这些孩子别太辛苦,该学习的时候还得好好学习。
现在社会上对这种事的看法也挺分化。有人觉得学生就该专心读书,有人觉得早点接触社会没坏处。要我说啊,关键还是得把握度,既能锻炼自己,又不耽误正事,那才是最好的。
傍晚时分,又看见几个穿校服的身影骑着车穿过暮色。他们车后的保温箱里,装着热腾腾的饭菜,也装着自食其力的踏实感。这种通过劳动换取回报的方式,或许比伸手向家里要钱来得更有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