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城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,同城微信附近人400元一回
那天晚上刷朋友圈,老李突然发来一条消息:“你说现在这社交软件,怎么越用越迷糊了?”我正想问他具体指啥,他直接甩过来两个截图——都是微信附近人的打招呼记录。一条写着“双城往返,400元一次”,另一条是“同城陪伴,400元一回”。我俩对着手机屏幕愣了半天,这年头,连社交都开始明码标价了?
说实话,刚开始看到这种信息,心里还挺膈应的。但转念一想,这不就是当下某些社交状态的缩影吗?人们好像越来越习惯用数字来衡量交往的价值。上周陪同事小张见网友,他路上就一直念叨:“这顿火锅花了二百多,要是聊不来可就亏了。”我当时听着就觉得哪儿不对劲,什么时候人际交往变成成本核算了?
当社交遇上标价牌
记得叁年前刚用微信附近人功能时,大家打招呼都还挺朴实的。“你好”、“交个朋友”这类开场白比比皆是。现在可好,直接标价400元一次,连讨价还价的空间都不留。我邻居王阿姨最近还抱怨,她女儿相亲见面都要先问清楚消费标准,说是要“控制社交成本”。这话听着挺专业,但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。
有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跟我说,现在年轻人压力大,没时间慢慢培养感情,所以这种简单直接的社交方式反而受欢迎。可问题是,当所有关系都能用数字量化时,我们会不会渐渐忘记了怎么用心去交往?上个月公司团建,新来的实习生全程都在刷社交软件,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不多和同事交流,他居然说:“现实社交效率太低了。”这话让我沉思了很久。
其实仔细想想,这种双城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的现象,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快节奏生活。大家忙着赶地铁、赶项目、赶进度,连交朋友都要讲究“效率”。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,真的能靠转账记录来维持吗?前几天路过公园,看见两个老爷爷在下棋,一盘棋能下整个下午。那种慢悠悠的交往方式,现在真是越来越稀罕了。
我表弟最近就栽在这上面。他在同城社交平台认识了个姑娘,见面叁次花了小两千,最后人家说“性格不合”就再也不联系了。表弟郁闷地说:“这还不如直接标价400元一次呢,至少明码标价不忽悠人。”虽然这话说得有点偏激,但确实反映了不少人的无奈。
有时候我会想,是不是我们都太着急了?急着认识新朋友,急着确定关系,急着给所有交往贴上价签。就像我常去的那家咖啡馆,老板坚持不设奥颈-贵颈,他说:“没有网络,人们才会开始面对面聊天。”刚开始我觉得他傻,现在反倒觉得他是个明白人。
话说回来,这种双城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的模式,倒也催生了些意想不到的变化。我有个做自由职业的朋友,经常要在两个城市间往返。他就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一批“临时饭友”,每次出差都能约到人一起吃当地特色。他说这比一个人吃饭强多了,虽然每次都要支付400元的“社交费用”,但能听到不少有趣的故事。
不过啊,这种明码标价的交往终究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。就像上周遇到的网约车司机说的:“现在啥都能用钱算,可感情这玩意儿,它不算计你啊。”这话糙理不糙。当我们把每次见面都标上价格,是不是也把自己活成了商品?
晚上和老李通电话,他说最近把那些社交软件都卸载了。“还是约着喝喝酒、打打球实在,”他在电话那头笑道,“至少我知道,兄弟们来见面,不是冲着那400块钱来的。”我听着不禁感慨,也许最珍贵的交往,恰恰是那些不算计代价的相处。
窗外霓虹闪烁,手机屏幕依然亮着各种社交推送。但我在想,或许我们应该偶尔关掉这些应用,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。去菜市场和小贩聊聊天,去公园看大爷下棋,甚至就是在小区里遛弯时和邻居打个招呼。这些看似普通的瞬间,反而藏着社交最本真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