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兴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这两天,我偶然听说了这么一件事:资兴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。刚开始听到时,我还愣了一下。现在的初中生,打个电话还要专门算费用、卡时间?这听起来像是我们那个年代用滨颁卡打电话时的情景。
仔细一问才知道,原来这“50元3小时”不是什么电话套餐,而是一个让人有点心疼的现象。我侄子就在资兴读初中,他告诉我,他们班上不少同学都在做这种“电话陪聊”——帮忙写作业、陪打游戏,甚至就是单纯聊天,收费标准就是差不多50元3小时。
这电话背后到底是什么
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说资兴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这事,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:这些孩子图什么呢?零花钱不够用?还是单纯觉得这样来钱快?
跟我侄子深聊之后,我才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。他说,班上有个同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一个月也打不了几次电话。那孩子最开始只是想找人说话,后来发现自己的游戏打得好,能帮别人过关,慢慢就变成了收费服务。“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既能赚钱,还有人陪我聊天。”这孩子是这么说的。
另一个女生则是靠帮忙写作文赚了不少“电话费”。她作文写得好,每次考试都是范文,后来就有同学找她“指导”,慢慢地变成了有偿服务。她说自己攒的钱都买了辅导书和画画用的颜料。
听着这些故事,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。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这样的交易,背后其实是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填补某些空缺。
你说这些孩子做错了吗?好像也不能简单下结论。他们没有偷没有抢,靠自己的能力赚点零花钱。但话说回来,初中这个年纪,本该是把精力放在学习和成长上的时候,现在却要操心怎么“经营”自己的时间,怎么定价才算合理。
我试着算了一笔账:50元3小时,平均下来一小时不到17块钱。这在成年人看来可能不算什么,但对一个初中生来说,可能是一个星期的零花钱,或者能买两本喜欢的书。
有个孩子跟我说,他最开始没想过收费,只是帮同学讲讲题。后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,占用了太多时间,他才想起来收点费,“这样就能筛选掉那些不是真心想问问题的人”。这孩子说这话时的老成语气,让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应。
这种现象背后,是不是也反映了我们现在教育中的一些问题?孩子们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?他们是不是太早就接触了成人世界的规则?
我认识的一个班主任老师说,她知道班上有学生在做这种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的服务,但她也很为难。“你不能简单地说这是错的,但确实会影响学习。我们只能在班上多引导,告诉孩子们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。”
话说回来,这种事情禁是禁不完的。孩子们总有他们的办法,就像我们小时候也会想方设法赚点零花钱一样。只不过我们那时候可能是捡废品卖,或者帮邻居跑腿,而现在变成了打电话、陪聊天。
我在想,也许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味地禁止,而是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时间和价值。告诉他们,初中这个阶段,投资在自己身上的时间,将来会产生比50元3小时大得多的价值。
当然,这话说起来容易,要让一个十叁四岁的孩子理解并接受,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。他们看到的可能是眼前的几十块钱,能买到想要的东西,或者获得一种经济独立的成就感。
或许,我们该想想怎么给孩子们创造更多有意义的活动,让他们不用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成就感和零花钱。比如说,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有偿的社区服务,或者技能培训,既能让孩子们学到东西,又能获得合理的报酬。
写到这里,我又想起了那个资兴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事情。这件事给我的触动挺大的,它不只是对于钱,更是对于我们怎么看待青少年的成长,怎么在他们摸索世界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。
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,而资兴这些初中生的故事,或许正是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