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城品茶教室工作坊,丰城茶艺课堂研习班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3:37:41 来源:原创内容

推开丰城品茶教室工作坊那扇古色古香的木门,一股清雅的茶香便迎面扑来。这味道不像香水那样浓烈,倒像是山间清晨的雾气,带着点草木的湿润,轻轻柔柔地钻进鼻腔。几位早到的学员正围坐在原木茶桌旁,低声交谈着,手边的玻璃壶里,茶叶正在热水的拥抱中缓缓舒展。

穿素色棉麻衫的李老师笑着迎上来,她手腕上戴着一只淡青色的玉镯,动作间透着说不出的娴静。“今天我们先从最熟悉的白茶开始吧。”她取出一捧银针白毫,那茶叶真如它的名字,满披白毫,挺直如针。“很多人觉得白茶简单,好像泡着没什么讲究。其实啊,它最考验耐心。”她不用随手泡,而是选了一把陶壶,慢慢地烧水,“水温不能太高,八十度左右最合适。你看,现在壶底刚起这些小气泡,像蟹眼一样,这时候的水温就刚刚好。”

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旅程

在丰城茶艺课堂研习班,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——当你以为自己对茶已经有所了解时,才发现原来连最基本的水温都有这么多学问。坐在我旁边的张姐是开咖啡馆的,她原本只是想来学点茶艺丰富店里的饮品单,现在却完全被这片东方树叶迷住了。“我以前总觉得茶嘛,不就是把茶叶往杯子里一扔,热水一冲就完事了。”她不好意思地笑笑,“来了这儿才知道,原来每片茶叶都有自己的脾气。”

这话说得可真对。李老师给我们演示如何冲泡银针白毫,她的动作不快,但每个细节都恰到好处。注水时要沿着杯壁缓缓而下,不能直接冲击茶叶;第一次冲泡只要叁十秒就可以出汤,她说这叫“醒茶”,是为了唤醒沉睡的茶叶。“你们尝尝这第一泡,是不是有股淡淡的青草香?这就是白茶最本真的味道。”

我端起那只白瓷杯,茶汤是极淡的杏黄色,清澈见底。确实,入口是清爽的植物香气,还很淡,但已经在舌尖上留下了一丝甜意。李老师让我们等第二泡,“这一泡要稍微久一点,四十五秒。你们会发现,茶叶已经完全舒展开了,味道也会丰富起来。”

等待的时间里,她讲起了福鼎太姥山上那些老茶树的故事。她说采茶人都懂得“叁不采”的规矩——雨天不采,露水未干不采,细瘦的芽头不采。听得入神,我忽然觉得手中这杯茶不再只是一杯饮料,而是连接着远方某座青山、某片云雾,还有那些在晨雾中采茶的人们的双手。

第二泡果然不一样了。茶汤的颜色稍微深了些,味道也从青草香转成了花香,还带着蜂蜜般的甜润。这变化让人惊喜,就像看到一个内向的人慢慢向你敞开心扉,一层一层地展示他内心丰富的世界。

在丰城品茶教室工作坊,这样的体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。李老师说,她最开心的不是教会了多少人泡茶的技巧,而是看到大家重新发现了慢下来的乐趣。“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,连喝杯咖啡都要‘take away’。可是茶不一样,它逼着你必须停下来,等水温合适,等茶叶舒展,等那恰到好处的几十秒钟。”

这话让我想起家里那套积了灰的茶具。确实,平时工作忙起来,连水都是对着饮水机直接接一杯冷的,哪有耐心等一泡茶慢慢出味。可是坐在这里,看着茶叶在杯中起伏,感受着茶香在空气中弥漫,时间好像真的慢了下来。

后面的课程里,我们还尝了岩茶和熟普。岩茶的火香刚劲有力,熟普的陈韵醇厚绵长,每一种茶都像是有着不同性格的朋友。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是李老师分享的一个小细节——她说每次泡茶,她都会把第一泡敬天地,第二泡奉宾客,第叁泡才开始自己品尝。“这不是什么必须遵守的规矩,”她温和地解释,“只是一种心意,提醒自己感恩自然的馈赠,珍惜与人的相遇。”

离开的时候,夕阳正好透过窗户,在茶桌上投下温暖的光斑。几位学员还在和李老师讨论着什么,桌上散落着几种不同的茶叶,空气中混合着多种茶香。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品茶教室工作坊,能吸引这么多不同年龄、不同背景的人一次次前来。在这里,我们学的不只是如何泡茶,更是如何在一杯茶的时间里,找回那种专注当下的能力,重新感受生活中那些简单却珍贵的美好。

街道上车水马龙的声音渐渐清晰起来,但我心里却异常平静。背包里放着李老师送的几小包茶样,我想,今晚回家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那套茶具找出来,好好地泡一杯茶。不着急,慢慢来,感受水温,观察茶叶,品味每一泡不同的风味。这大概就是丰城茶艺课堂研习班给我最珍贵的礼物——在快节奏的生活里,重新学会如何慢下来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