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骅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相似别称
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。我头回听人说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还以为是抗战电影里的那种建筑,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那天在食堂吃饭,听见隔壁桌的学弟说:“晚上去炮楼那边吃饭啊?”我当时就愣住了,心想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炮楼。
后来才弄明白,原来他们说的是校门外那片商业区。那儿有几栋十来层高的楼房,因为外形方方正正的,窗户排列得密密麻麻,从远处看确实有点像军事堡垒。这些楼里开着各式各样的小店,从麻辣烫到复印店,从网吧到小旅馆,应有尽有。
生活百态汇聚地
说到这儿,您可能要问了,为啥非得叫“炮楼”呢?我问过几个老生,他们说这绰号从他们入学前就有了。这些楼房外墙都是灰扑扑的水泥色,阳台又小又窄,整栋楼看上去确实挺敦实的。特别是晚上亮灯的时候,每个窗户都透出光来,远远望去,真有点儿像电影里那些戒备森严的碉堡。
不过说归说,这地方可是咱们学生的乐园。一楼全是小吃店,那味道,啧啧,光是路过都能馋得人流口水。二楼的网吧和台球厅永远人满为患,叁楼往上就是各种日租房和小旅馆。每到周末,这片“炮楼”区就热闹得跟过年似的。
有意思的是,不光我们学校这么叫,隔壁几个大学的学生也都管这儿叫炮楼。有一回我去旁边那所职业技术学院找人,说到要去商业区,对方直接回了一句:“哦,就炮楼那儿啊!”你看,这称呼都成共识了。
别称背后的故事
说到邻近区域的相似别称,那就更有意思了。离我们这儿两站地有个科技园区,那里的学生管他们的商业中心叫“碉堡”。我特意去看过,那栋楼其实比我们的“炮楼”要新不少,但是造型更方正,窗户更小,还真像个现代化的军事设施。
再往城东去,那边大学城的同学把他们常去的地方叫“哨所”。听说是因为那栋楼位置特别显眼,站在楼顶能望见大半个城市,而且楼下总是停满外卖电动车,看起来就像个前哨站似的。
这些称呼听着挺逗的,但仔细想想,学生们给这些地方起外号,其实就是一种地域认同的表现。就像小时候我们管学校后门那条街叫“美食街”一样,这些别称里藏着我们共同的记忆。
现在想想,这些称呼能流传开来,大概是因为它们形象又好记。你说“去商业中心”,多正式啊,但要说“去炮楼”,立马就亲切多了。而且这些外号只在学生圈子里流传,外人一般都不知道,倒成了我们之间的暗号似的。
上周毕业的学长回来看我们,吃饭的时候还说:“真怀念在炮楼撸串的日子啊。”你看,这称呼都成了青春记忆的一部分了。不过要我说,这些别称的来历虽然说不清楚,但它们确实成了我们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有时候晚上从图书馆回来,远远望着那片灯火通明的“炮楼”,心里还挺踏实的。那里有热乎乎的关东煮,有通宵营业的打印店,有能让我们暂时放松的台球厅。这些看似平常的地方,却承载着我们最真实的校园生活。
要说这些称呼以后会不会消失,那还真不好说。听说学校附近要建新的商业综合体了,到时候这些老旧的“炮楼”会不会被拆掉,谁也说不准。不过我想,就算楼不在了,这些有趣的别称还是会留在我们的记忆里,成为某天同学聚会时,大家会心一笑的话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