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阳100米内附近的人,周边近距离的居民
这几天天气转凉,晚饭后我总爱在绵阳的小区周围散步。走着走着突然冒出个念头:这方圆一百米内,究竟住着些怎样的人呢?
隔壁单元总飘来红烧肉的香味,那家应该有个很会做饭的妈妈吧。楼下经常停着辆沾满泥土的自行车,主人可能是个热爱户外的小伙子。这些平时擦肩而过的面孔,其实都藏着各自的故事。
早晨的百态
今早特意早起,在小区门口站了会儿。七点左右,穿西装打领带的年轻人匆匆跑向公交站,手里还抓着没吃完的包子。旁边幼儿园门口,有位奶奶蹲着给孙女系鞋带,动作慢悠悠的。送奶工骑着电动车,准确地把瓶子放进每户门口的奶箱——他应该最清楚哪家爱喝纯奶,哪家订了酸奶。
说起来,虽然大家互不相识,但生活习惯早就彼此熟悉了。比如我知道叁楼那户每天七点半准时弹钢琴,而五楼阳台永远晾着印着动漫图案的罢恤。
偶然的相遇
上周在菜鸟驿站取快递,排队时前面的大姐突然转头问我:“你也买了这个牌子的荞麦枕啊?”原来她颈椎不好,看我拿着同款箱子就忍不住搭话。我们就站在货架旁边聊了十分钟,从枕头聊到养生,最后还互相推荐了常去的中医馆。
这种偶然的交流让我想起小时候住大院的日子。那时候整个院子的人都认识,现在虽然住在高楼里,但只要稍作停留,还是能发现邻里之间的温度。
小区微信群里经常看到寻物启事。昨天有人丢了猫,立刻有邻居发照片说在车库见过。今天下午就看到主人在群里报喜,说在配电房后面找到了吓坏的小家伙。这种时候,你会感觉这一百米内的人们,无形中织成了一张互助的网络。
楼下便利店老板记得我常买的饮料品种,快递小哥能叫出我的姓氏。这些细小的连接,让冰冷的楼宇变得有人情味。或许我们不需要知道每个人的名字,但这种默契的关照,已经让生活便利了不少。
有时候站在阳台往外看,亮着的窗户像一个个小剧场。健身的影子,看电视的蓝光,熬夜工作的台灯。每个光点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生。虽然素未谋面,但我们共享着同一片夜空,呼吸着相同的空气。
明天我打算去小区健身角转转,听说那儿每天都有老人下棋。说不定能遇见几个棋友,听听他们年轻时的故事。毕竟在这绵阳一百米内的人们,谁不是带着半生阅历,在这方寸之地继续生活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