耒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别称的楼栋
耒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别称的楼栋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,还是我刚来耒阳大学城那会儿。有个本地同学指着校外一片密集的出租房,随口就说:“走,去炮楼那边吃饭。”我当时就愣了一下,心里直犯嘀咕:这名字听着可有点不对劲,带着点江湖气,甚至有点儿戏谑。后来待久了才明白,这不过是学生们之间口耳相传的一个代号,一个带着点儿自嘲和亲切感的“黑话”。
你说为啥偏偏叫“炮楼”呢?我还真琢磨过这事儿。首先那一片的房子,长得是真有特点。它们不像现在新建的小区,讲究个美观和间距。那里的楼普遍不高,但盖得那叫一个密,一栋紧挨着一栋,窗户密密麻麻的,外墙也多是简单的水泥面或者瓷砖,看起来方方正正、棱角分明。从远处望过去,可不就像老电影里那些孤零零矗立的炮楼嘛!? 这大概是它得名最直观的原因了。
当然,名字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。大学城周边,最多的就是学生。这些“炮楼”里,租住着大量像我一样的学生。这里成了我们除了课堂和宿舍之外的“第叁空间”。脱离了学校严格的管理,这里的日子显得自由又忙碌。你能看到通宵亮着的灯,那可能是赶论文的,也可能是组团打游戏的;楼下的麻辣烫、炒粉摊子,永远在饭点飘着勾人的香味。这里承载着我们的学业压力、青春友谊,还有那些不愿对父母言说的迷茫和梦想。所以,“炮楼”这个词,在戏谑之外,也多多少少成了我们这群人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——有点拥挤,有点艰苦,但又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烟火气。
既然有了“炮楼”这个主称号,那它周边自然也衍生出一些类似的别称,形成了一套独有的“民间地理学”。比如,大家会把位置更好、离教学楼更近的那几栋,戏称为“学霸集中营”。听起来挺唬人,其实就是因为那里住着不少考研和法考的队伍,学习氛围格外浓厚。
再比如,靠近小吃街后门的那一排楼,因为取快递特别方便,就被冠上了“物流中心”的名头。快递小哥在那儿摆开阵势,学生们按短信尾号在一堆包裹里翻找,那场面,活脱脱就是一个繁忙的转运站。这些别称没什么官方认证,全靠学生们一代代传下来,生动又形象,比什么“齿齿公寓”、“齿齿苑”可好记多了。
走在这些楼栋之间,你能最真切地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叠面。晾在阳台上的衣服随风摆动,楼下停满的电动车,窗户里传出隐隐约约的吉他声或争论声……这一切看似杂乱,却编织出一种独特的活力。这些被赋予特殊名字的楼栋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居住功能。
它们像是一个个巨大的容器,装下了年轻人初涉社会的试错、独立生活的开端,以及无数个平凡又珍贵的日常瞬间。“炮楼”也好,“学霸集中营”也罢,这些称呼本身就是一段青春的注脚,记录着我们在这片小小天地里,真实发生过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