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德镇300元连做带吹,亲手体验陶瓷制作与彩绘
听说景德镇有个叁百块就能玩泥巴的活动,我立马就心动了。这价格在别的地方可能连个像样的陶杯都买不到,在这儿居然能亲手做一件瓷器带回家?
工作室的老师傅递过来一团温润的白泥,手指刚触上去就陷进柔软的泥里。“先把手蘸点水,”他示范着转动轮盘,“记住啊,瓷器这东西啊,它是有生命的。”这话听着玄乎,可当泥团在掌心慢慢立起来,真的能感受到那种微妙的震颤。
手上的舞蹈
拉坯比想象中难多了。看着老师傅的手轻轻一拢,泥坯就乖乖长高;轮到我自己,不是歪向左边就是塌在右边。旁边的大姐笑得直不起腰:“你这做的怕是个抽象艺术吧?”老师傅倒有耐心:“别急,瓷器最懂人心。你手上温柔,它回馈你的形态就圆润。”
慢慢地,我找到了那种手感。泥在指间流动的触感特别治愈,有点像在揉面团,但比那更细腻。当第一个像样的小碗终于成型时,那种成就感啊,比完成任何工作项目都来得实在。
给泥土穿上衣服
等素坯晾干后,就到了彩绘环节。老师傅搬出各色釉料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“青花最考验功力,”他指着架子上一个正在绘制的梅瓶,“不过咱们体验嘛,画点简单的图案就很好。”
我盯着白净的坯体发了会儿呆,最后决定画几枝竹子。笔尖沾上钴料,落在坯体上立刻晕开一小片。“手下要快,心里要静,”老师傅在旁边提醒,“景德镇的瓷器啊,每一笔都是画师当下的心境。”
说实话,我画的竹子歪歪扭扭,叶子也大小不一。但烧制出来后,那些不均匀的蓝色反而有种稚拙的趣味。老师傅点点头:“你这件作品,市面上绝对找不到第二件。”
最后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碗被送进窑炉,心里居然有点紧张。就像送孩子去考试,既期待又怕它经不起高温考验。
开窑那天,当我捧着那个还带着余温的青花小碗,突然理解了什么叫“景德镇300元连做带吹”。这叁百块买的不是一件瓷器,而是一段把泥土变成艺术品的完整记忆。从拉坯到彩绘,每个环节都亲手完成,这种参与感是买成品完全比不了的。
现在这个小碗就放在我家书桌上,插着几支干花。每次朋友问起,我都会得意地说:“这可是我在景德镇亲手做的!”那份自豪,大概就是传统手艺带给普通人最直接的快乐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