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北100元小胡同,淮北百元小巷弄
那天下午闲着没事,我拐进了淮海路后面的老居民区。太阳把墙根晒得暖洋洋的,晾衣绳上挂着五颜六色的衬衫,随风轻轻晃着。就在拐角,我看见个褪色的蓝牌子,上面写着“淮北100元小胡同”。
说是个胡同,其实窄得两个人并排走都嫌挤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缝里钻出几丛绿生生的野草。最让我好奇的是这名字——现在这年头,一百块能干什么?连顿像样的火锅都不够,在这儿却能当成地名。
巷子里的百元生意经
往深处走了十来步,就明白了。左手边是个裁缝铺,大姐正踩着缝纫机改裤脚。“改短五块,换拉链十五。”她头也不抬地说。右边修鞋的老师傅敲敲打打,鞋跟加固才收二十。再往前,配钥匙的、修手机的、编手链的,清一色的小本经营。
有个卖糖水的大爷说得实在:“这淮北百元小巷弄啊,就是让街坊花小钱办大事的地方。”他的绿豆汤叁块钱一碗,塑料凳子随便坐。隔壁修手机的小伙子接口:“上次给王奶奶换个听筒,收了叁十,她高兴得非要给我塞两个苹果。”
我站在巷子中间发了会儿呆。现在满大街都是网红店,一杯奶茶叁四十,理个发上百块。倒是这条淮北100元小胡同,还守着十块二十块的生意。你说他们赚得少吗?修鞋的张师傅乐呵呵的:“够吃够喝就行,老街坊都认识几十年了。”
烟火气里的老理儿
快走到头时,闻见一股炸酱香。是家面馆,老板娘正揉着面团。“我们家炸酱面十二块,不够随便添。”她甩着擀面杖指指墙上的二维码,“扫码也行,给现金也行。”屋里有四五张桌子,漆都磨白了,但擦得锃亮。
正吃着面,看见个有意思的事。有个中年人来买卤味,挑了猪耳朵和豆干。“二十一块。”老板娘说。那人掏遍口袋只有二十,尴尬地举着手机:“微信里没钱了...”老板娘直接扯下塑料袋:“拿去吃,明天路过再给。”那人道着谢走了,老板娘转头跟我笑笑:“老邻居了,还能为一块钱较真?”
这种信任,在别处还真不多见。淮北百元小巷弄里做生意的,好像都这个脾气。不是不看重钱,是更看重人情。裁缝铺大姐说得在理:“我们这价位,本来就不是为发财的。街坊需要,我们还能干,就这么简单。”
夕阳西下时我往外走,巷口水果摊正在收摊。“香蕉两块一斤处理啦!”摊主吆喝着。几个老人慢悠悠地挑着,偶尔聊两句家长里短。回头望去,整条淮北100元小胡同笼罩在金色的余晖里,像个与世无争的小世界。
走出巷口,马路上的车流声瞬间涌来。我忽然想起面馆墙上有句话,虽然字迹有些模糊了,但意思还记得——“小生意,大方便;小价钱,老感情。”可能这就是淮北百元小巷弄存在的意义吧,它不光是条便宜实惠的巷子,更像是这座城市里一块温润的活化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