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清品茶教室工作坊,临清茶艺学习课堂
推开临清品茶教室工作坊那扇古朴的木门,一股清雅的茶香便迎面扑来。这味道不像香水那样浓烈,倒像是雨后竹林里透出的草木清气,让人不自觉地就放松了下来。教室里摆放着几张原木茶桌,每张桌上都整齐地放着白瓷盖碗、玻璃公道杯,还有几只大小不一的品茗杯。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,画的都是采茶制茶的场景,虽然笔触简单,却别有一番韵味。
李老师是这里的创办人,四十来岁的年纪,说话总是慢条斯理的。他常说:“喝茶这件事啊,急不得。水要等它烧开,茶要等它舒展,人也要等心静下来。”刚开始听到这话,我还不太明白,总觉得泡茶不就是把开水往茶叶上一冲嘛。可真正上手试了才知道,光是拿盖碗这个动作,就让我手忙脚乱了好一阵子。
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
记得第一次实操时,我照着李老师的样子,拇指和中指捏住盖碗的边缘,食指轻轻抵住盖子。可一倒水,手就被烫得直哆嗦。李老师笑着走过来:“盖碗不是这样拿的,你看,手指要放在这里,既稳当又不会被蒸汽烫着。”他调整着我的手势,“泡茶啊,讲究的是巧劲,不是蛮力。”
说来也怪,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调整,再倒水时果然顺手多了。水温的控制更是门学问,绿茶不能用沸水,红茶要稍微凉一凉,不同茶叶都有自己的脾气。在临清茶艺学习课堂的这段时间,我才慢慢体会到,原来以前自己泡茶,都是在糟蹋好茶叶。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冲泡龙井那次。李老师让我们先闻干茶的香气,那是种淡淡的炒豆香;注入80度的热水后,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,像刚睡醒的少女,慵懒地伸着腰。这时再闻,香气就变成了清新的嫩栗香,带着丝丝甜意。原来,同一款茶在不同阶段,竟能有如此丰富的变化。
我们常围坐在茶桌旁,看李老师行云流水般地完成温具、置茶、冲泡、奉茶这一整套动作。每个步骤都不慌不忙,却又恰到好处。他说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,倒不是刻意追求什么仪式感,而是觉得这样才对得起手中的这杯茶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在临清品茶教室工作坊待久了,我发现自己泡茶的速度越来越慢。周末的下午,我会特意空出两叁个小时,一个人静静地泡上一壶茶。烧水的时候看着水壶冒出的白气,投茶时听着茶叶落入盖碗的沙沙声,注水时观察茶叶在水中翻滚的样子。这些细微的动静,以前从未留意过。
有一次,我和一位同样来学茶的朋友聊天,她说自从开始学茶,和家人的关系都变好了。“以前晚上回家,都是各玩各的手机。现在我会泡上一壶茶,拉着家人一起喝。虽然话还是不多,但那种氛围,真的不一样了。”她边说边熟练地给我们的杯子续上茶汤。
确实,喝茶这件事似乎有种魔力,能让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。在临清茶艺学习课堂,我们不仅学会了怎么泡茶,更学会了怎么在忙碌中给自己留一片安宁。有时候泡完一道茶,大家都不急着喝,而是先端起杯子,细细地闻香,再小口小口地品。这种专注当下的感觉,真的很美好。
现在每次朋友来家里做客,我都会给他们泡茶。虽然动作还不如李老师那样娴熟,但那份从容倒是学了几分。看着朋友们从最初的急躁,到慢慢静下心来品茶聊天,我就特别庆幸自己走进了那间临清品茶教室工作坊。这里教会我的,不只是一门技艺,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。
茶凉了可以再续,但那段在茶香中度过的时光,却始终温暖着忙碌的日子。也许这就是茶道的魅力所在吧,它不需要太多的言语,只需要你静下心来,好好喝一杯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