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海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,附近街巷同价体验
龙海火车站后头那片老巷子,这些年倒是没怎么变样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青苔沿着砖缝往上爬,空气里总飘着点儿潮湿的铁锈味。我站在巷口犹豫了半天,才跟着那个穿灰衬衫的大哥往里走。
他说这边都是统一价,两百块就能解决事儿。我边走边琢磨,这价钱在城里连钟点房都住不起,在这儿却能找到个落脚地儿。拐过第叁个弯,他推开一扇虚掩的木门,里头是个十来平的小房间。天花板上的吊扇慢悠悠转着,床上铺着竹席,倒是比想象中干净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隔壁传来炒菜的滋啦声,还闻得见豆瓣酱的香味。老板娘正在走廊上摘豆角,看见我就笑了笑:“刚下火车吧?我们这儿热水管够。”她说话带着本地口音,把“水”说成“许”。墙上的价目表用粉笔写着:休息两小时200元,过夜加一百。倒是明码标价,童叟无欺。
我放下行李打量四周。窗台上摆着几盆薄荷,长势挺旺。床头柜放着老式闹钟,秒针走起来咔嗒响。这地方虽说简陋,倒是该有的都有。最让我意外的是奥颈贵颈信号满格,密码就写在电视机贴纸上。
巷子深处传来断续的二胡声,拉的是《二泉映月》。拉琴的老伯坐在自家门槛上,脚边趴着条黄狗。有租客骑着电动车拐进巷子,车把上挂着打包的盒饭。这儿不像火车站周边其他旅馆那样喧闹,反而透着种家常的松弛感。
冲完澡躺在竹席上,听见外面有人在讨价还价。“都这个价,整条巷子都这样。”是个年轻女孩的声音,带着点儿不耐烦。另个声音嘟囔了几句,最后还是妥协了。也是,在这片儿转悠的,谁不是图个实惠呢。
深夜的巷子别有滋味
天黑透之后,巷口摆出几个小吃摊。卖福鼎肉片的夫妇认得每个常客,舀汤时会多给一勺酸菜。炒粉摊主光着膀子,锅铲在铁锅里翻飞,火苗窜起半尺高。我要了份拌面,坐在塑料凳上吃,隔壁桌几个建筑工人正在喝啤酒。
“我们家那口子明天要过来。”戴安全帽的大哥说,“就住前面那家,200块一天,还带空调。”他掏出手机给我看照片,屏幕裂纹里是个笑出酒窝的女人。他说等这个工程完工,就带老婆去鼓浪屿玩玩。
回到房间时,老板娘正在换床单。“明天有新客人来。”她解释道,“都是这个价,得给人家收拾干净。”她动作利索地把旧床单卷起来,又铺上蓝底白花的新床单。枕套上有阳光晒过的味道,想必是下午刚收进来的。
夜深了,火车站广播隐约传来。我躺在床上盘算明天的行程,吊扇还在不知疲倦地转着。忽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来龙海,住的是车站对面的宾馆,价钱翻倍还不含早。现在倒觉得,这样的小巷子反而更有人情味。
窗外飘进零星雨点,打在遮雨棚上啪嗒作响。有晚归的住客在楼道里找钥匙,哼着不成调的歌。巷子尽头的灯牌忽明忽暗,把青石板路照得一段明一段暗。明天这个时候,我应该已经在另一座城市了。不过这龙海火车站旁的小巷子,这200块钱换来的短暂栖息,或许会留在记忆里某个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