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骅品茶加痴,黄骅茶道交流添信
最近朋友圈里总看到有人发“黄骅品茶加痴”的消息,一开始还纳闷,这年头连喝茶都要加联系方式了?后来问了常喝茶的朋友才恍然大悟——原来这是茶友们自发组织的交流方式。想想也挺有意思,现在大家都忙着刷手机,能静下心来约着喝茶的人反倒不多了。
记得上周末跟着朋友去参加了一场茶聚,组织者就是通过“黄骅茶道交流添信”的方式把大家召集起来的。到场的有退休的老师傅,也有二十出头的年轻茶艺师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满头银发的李奶奶,她泡茶时手指稳得像棵老茶树,笑着说:“我玩微信可比你们年轻人早多了,当年第一个网名就叫‘碧螺春’。”
茶香里的新风景
现在黄骅的茶友圈越来越热闹了。上周叁晚上,我在“黄骅品茶加痴”的群里看到有人分享武夷山岩茶,立马就约着第二天见面品鉴。要是搁以前,这么好的茶可能就自己闷头喝了,现在能找着懂的人一起分享,滋味都翻了好几倍。
有个开茶室的朋友跟我说,自从开始在线上招呼茶友,店里周末经常坐满人。最忙的时候,他得同时照看叁个茶席,但脸上总是笑呵呵的。“以前总觉得年轻人不爱喝茶,现在发现是他们没找到对的引路人。”他说着又往紫砂壶里添了热水,茶香瞬间飘满了整个屋子。
前两天群里还有个趣事。新来的小张第一次参加茶会,紧张得手都在抖,结果把公道杯碰倒了。没想到大家反而笑起来,一位老茶友打趣说:“这茶汤洒得真有水平,正好给茶盘也润润。”就这么一句话,现场气氛立刻轻松了。后来小张私下跟我说,原来总觉得茶道太高深,真接触了才发现,茶友们都很随和。
这种茶友间的联系,就像慢慢醒茶的过程。刚开始可能都觉得陌生,但几泡茶下去,话匣子就打开了。上次遇到个做滨罢的小伙子,他说平时加班到半夜,现在每周雷打不动要来喝茶:“在这儿的两个小时,手机基本不看,比做什么冥想都管用。”
前几天路过老城区的茶街,发现好多店铺都贴出了联系方式。店主说现在熟客都习惯先在微信上问问今天到了什么新茶,有时候还会约着叁五好友一起来。看来这“黄骅茶道交流添信”还真成了大家习惯的生活方式。
泡茶这件事,说简单也简单,说难也难。但最重要的还是那份愿意分享的心。就像昨天在茶会上,有位大姐带来的老白茶其实不算顶级,可她讲起收藏这饼茶的故事,大家都听得入神。最后那杯茶喝下去,感觉格外甘甜。
茶还是那杯茶,但因为有了可以分享的人,滋味就大不相同了。这可能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“黄骅品茶加痴”这样的方式,去寻找能一起喝茶的伙伴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