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流小巷子怎么叫快餐你懂的呢,北流小巷快餐怎么点单你明白的
北流小巷快餐怎么点单你明白的
那天下午老陈骑着电瓶车拐进民主路旁边的巷子,突然在电线杆旁边刹住车,转头朝我挤眼睛:“要不要试试地道的?”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,只见叁四米宽的巷子深处藏着家小门店,红色招牌被晒得发白,门口塑料帘子随风晃荡。
说实话,第一次跟着去心里直打鼓。这地方连个正经菜单都没有,墙上就贴了几张打印纸,字迹都晕开了。柜台后面系围裙的大姐头也不抬:“吃什么自己写。”老陈倒是熟门熟路,扯过便签纸刷刷写起来,嘴里还念叨:“青椒肉丝配米饭,番茄蛋汤单独装。”
后来混熟了才发现,这条巷子藏着七八家这样的店。每家都有自己招揽熟客的暗号——东头那家说“老叁样”就知道要醋溜土豆丝配二两米饭;西边那家听见“老板娘安排”就会给搭个荷包蛋。有回我学着老陈喊了句“照旧”,结果端上来的竟是前天的酸豆角炒饭,原来他们家默认的“照旧”真是按上次订单来的。
巷子南口那家更绝,老板记性特别好。上次我去时随口说了句不要香菜,这回刚进门他就朝厨房喊:“刚才那份少放辣,不要香菜!”惊得我差点把手机掉地上。这种默契可不是扫码点餐能有的,倒像是老街坊串门时顺带把饭做了。
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奇怪,为啥不直接打开外卖软件?其实这种巷子里的生意经,讲究的就是个烟火气。你站在灶台前能听见炒菜滋啦声,能看见老板颠勺时额头冒汗。有次下雨天我去取餐,老板硬是多给了半勺菜:“淋湿了吧?多吃点暖和。”
当然这种点单方式得练。刚开始我也闹过笑话,有回比划着说要“那个圆圆的配绿绿的”,结果端上来竟是冬瓜炒西兰花。后来才懂要说“鱼香茄子套餐”或者“今日特价8块”。现在连巷口修自行车的大爷见了我都点头:“今天这么早来取饭啊?”
最近发现这些小店也开始变通了。有的在门口贴了微信群二维码,有的准备了手写号码牌。不过那份热乎劲没变,昨天买炒面时,老板娘还往袋子里塞了瓣橘子:“尝尝,我闺女从老家带来的。”
霓虹灯招牌再亮,到底比不上灶台前那声“来了啊”。或许这就是小巷子永远有人惦记的原因吧——毕竟机器生成的推荐列表,哪里记得住你去年夏天说过不爱吃生姜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