禹州水磨工作室喝茶,禹州水磨坊茶室品茗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5:38:17 来源:原创内容

禹州城西有家水磨工作室,每次路过都能闻到淡淡的茶香。说是工作室,其实更像老辈人说的茶寮。木招牌被雨水洗得发白,上面"水磨"二字却愈发清晰。

第一次推门进去是个雨天。青砖地面积着水光,空气里飘着陈年普洱特有的樟香。店主老陈正用石磨碾茶,听见风铃声抬头笑笑:"躲雨?桌上有刚沏的凤凰单丛。"那种熟稔,像是招呼常来的街坊。

石磨转出的茶味

老陈的茶桌摆在整块龙眼木上,茶海沉淀着深褐色的茶渍。"现在人都用机器控温,我倒觉得手工磨茶才有活气。"他边说边转动石磨,碎茶簌簌落在竹匾里,"你看这纹理,像不像小时候磨豆浆?"

确实,在他这里喝茶总能想起外婆家的灶台。铁壶噗噗冒着白气,茶汤在粗陶杯里晃出金圈。有次尝他自焙的野茶,入口微苦,过喉却涌出兰花香。"这是北山崖缝里采的,"他眨眨眼,"每年就出七八两,电焙箱可留不住这缕山气。"

常来的茶客最恋冬夜。窗外飘雪,屋里炭火煨着老白茶,砂铫里水将沸未沸。有人带来新得的茶饼,大家便传看品评,说到兴起时,老陈会翻出不同年份的茶样对比。有回聊得忘了时辰,凌晨推门发现雪积了半尺厚,紫藤架下竟有夜猫蜷在茶渣堆里取暖。

茶香里的市井人生

斜对门修鞋的王师傅每天晌午都来,总要那个画着青花的杯子。他说在这喝惯了的茶,回自己铺子再泡总不是味儿。后来我才发现,老陈给他留的永远是第二道茶汤——头道太浓对胃不好,叁道又淡了,这恰到好处的温润,藏着不动声色的体贴。

前阵子见着生面孔,是个专程从郑州来的年轻人,说想找传统水磨工艺制的茶。老陈摇头:"现在哪还有真正水磨茶?不过我这儿倒存着九十年代的老工艺。"他取出个陶罐,开罐时整个屋子漫起药香,"当年老师傅用手工磨碾、竹笼焙火,现在机械揉捻的茶,到底少了筋骨。"

暮春时紫藤花开得最好,老陈会把茶席移到花架下。某日见他教个小姑娘点茶,茶筅击拂的沙沙声里,沫饽渐渐凝成积雪。"点茶最考较耐心,"他扶着孩子的手腕,"快一分则浮,慢一分则沉。"就像他二十年如一日守着的禹州水磨工作室喝茶之道,看似慢,其实每一瞬都恰到好处。

黄昏时茶客渐渐散去,老陈独自收拾茶器。那些养了十几年的紫砂壶,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。有次我回头取落下的雨伞,看见他正把当天的茶渣铺在紫藤根部——原来那株繁茂的紫藤,始终饮着同样的茶汤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