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口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营口火车站后巷名称
那天在营口站送完朋友,忽然想起个事儿,好像总有人打听营口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。正好闲着,我干脆绕到站后,想去亲眼看看。
站前广场是宽阔的,车流人流,热闹得很。可一转到后面,景象立马就不同了。几条小巷子安静地趴在那里,红砖墙有些斑驳,晾衣绳上挂着几件衣裳,随风轻轻晃着。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饭菜香,偶尔还能听到几句熟悉的营口方言从院里传出来。
巷子到底有没有名字?
我试着在手机地图上放大、再放大,那片区域往往就是一片空白,或者只标着模糊的“站后区域”。这可真有意思,一个每天无数人经过的火车站,它身后这些承载着日常生活的脉络,反而没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响亮名号。
我拦住一位刚从巷口小卖部出来的大爷,递了根烟,客气地问他:“大爷,跟您打听下,咱这营口火车站后巷名称,具体是叫个啥?”大爷点上烟,眯着眼想了想,用手一指:“嗨,咱们这儿住的人啊,都不太较真这个。你非要说,有人管这叫‘站后二巷’,也有人叫‘铁路住宅胡同’,没个准谱儿。你找哪儿?”
这下我明白了。这些小巷子就像那些没印在名片上的小名,只有生活在这儿的人,或者像我们这样特意来找的人,才会知道它的存在。它的名字,更多的是一种口头传承,一种邻里间的共识。
往巷子深处走,能看到老人在树荫下下棋,旁边的小煤炉上坐着烧开的水壶,滋滋地响。这里的时间仿佛走得慢一些,和几步之遥的火车站台上的喧嚣,完全是两个世界。我忽然觉得,执着于一个标准答案,好像没那么重要了。
这些小巷,它们本身就是营口这座城市记忆的一部分,是火车站宏大叙事背后,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活现场。它们或许没有统一的名字,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“站后”那个地方的鲜活印象——那是柴米油盐,是市井烟火,是稳稳当当的寻常日子。
所以啊,下次如果再有人问起营口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或许可以这样告诉他:它有好几个名字,又或者,它不需要一个特定的名字。你亲自去站后走一走,闻到家的味道、听到乡音的地方,那就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