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阳会所说的93是做什么,93指什么含义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2:55:03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在茶楼听见的对话

上周在老家衡阳的茶楼里,无意间听到邻桌几位老辈人闲聊。其中一位压低声音说:“现在知道‘93’是做什么的人,可不多了啊。”这句话像颗小石子,在我心里漾开了圈圈涟漪。我不由得竖起耳朵,可惜他们很快转了话题。回家的路上,那句“93是做什么的”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。

说来也巧,第二天拜访一位研究地方文史的远房叔公,我便顺势提起了这个疑问。老人家扶了扶眼镜,呵呵一笑:“你问衡阳会所说的93是做什么?这可是段老黄历了。”他泡上一杯酽茶,不紧不慢地给我讲起了来龙去脉。

不是数字的“93”

叔公说,首先要明白,这个“93”压根不是我们想象中表示数量的数字。在特定的圈子里,它是一种隐语,或者说是个“黑话”。他顿了顿,反问我:“你看,‘九十叁’这叁个字,像什么?”我琢磨了半天,没个头绪。

“想想看,”他蘸着茶水在桌上写了个“九”,又写了个“十”,再写了个“叁”,“把它们快速连起来读读看?”我试着念了几遍,猛地一拍大腿——这读快了,音调一变,可不就有点像“酒事散”嘛!难道和酒局有关?叔公摇摇头,说我只对了一小半。

他解释道,在早年衡阳一些同乡会、行业帮口的内部交流中,“93”确实暗指“酒事”,但并非普通的饮酒作乐。它特指一种在特定时间、由特定成员参与的内部聚会。这种聚会嘛,用现在的话来说,有点像“资源对接会”或者“信息茶话会”。

老辈人的“信息高速路”

“那这种93聚会,具体是做什么用的呢?”我追问道。叔公抿了口茶,眼神里有些怀念。

他说,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,同乡、同行之间需要有个固定渠道互通有无。哪个码头来了新货,哪条线路走得通,谁遇到了难处需要帮衬,这些信息就在“93”场合里流动。参与的人大多彼此知根知底,或者有可靠的引荐,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信任网络。

“说白了,”叔公打了个比方,“这就是我们那代人的朋友圈和行业论坛。只不过不像现在,动动手指头发个微信就行。那得是真真切切地坐下来,端着茶杯,看着对方的眼睛来说话。”他提到,有时一单生意,一个机会,甚至一份救急的恩情,就在这看似闲谈的聚会上敲定了。

聚会的频率也不固定,有时一个月几次,有时小半年才一回,全看“气候”和需要。地点更是隐蔽,今天在东家茶馆,明天可能就在西家宅院。

时代的影子与回响

听到这儿,我算是大概明白了衡阳会所说的93是做什么。它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地缘和业缘的非正式社会组织形态,是特殊时期民间智慧的产物。它靠着口耳相传的规矩和共同认可的道义运转,弥补了当时正式信息渠道的不足。

叔公感慨道,随着电话普及,后来又是手机、互联网,信息获取变得无比容易,这种古老的联络方式自然就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。现在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,还在偶然的追忆中提起,年轻人几乎没听说过这回事了。

“所以啊,”他总结道,“你昨天在茶楼听见的,多半是几位老伙计在怀念过去的时光呢。”我点点头,心里有些感慨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沟通密码,就像现在的“线上群聊”“视频会议”,在几十年前的人看来,又何尝不是天方夜谭呢?

离开叔公家,晚风吹在脸上,我仿佛能听到时光流淌的声音。那些对于“93”的往事,连同那个年代的烟火气,都封存在了老衡阳的记忆里。它提醒着我们,沟通与合作,永远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也最恒久的主题,只是形式,在不停地变幻着模样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