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原哪个巷子有姑娘,开原哪里有姑娘的巷子
老街坊的闲聊
那天路过老城区,正好碰见邻居王大爷在巷口晒太阳。他眯着眼,手里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唱着戏。我随口打了声招呼,他倒是来了精神,招呼我坐下聊聊。聊着聊着,不知怎么就说起了以前的事。王大爷用蒲扇指着对面那条已经改造过的巷子,语气里带着点怀念:“早个十几年啊,开原哪个巷子有姑娘在这儿走动,那可是热闹得很呐。”他这话匣子一打开,就收不住了。
据王大爷回忆,那时候这片儿还没这么大动干戈地改建,青石板路还是坑坑洼洼的。他说的“有姑娘”,指的其实是那时候巷子里住着的几户老居民家的闺女。她们有的在附近的纺织厂上班,叁班倒,所以经常能在巷子里看到她们结伴出入。傍晚时分,还能听到她们哼着歌儿下班回来的声音,给这老巷子添了不少生气。那时候信息不发达,谁家有点什么事,左邻右舍都清楚。所以像“开原哪里有姑娘的巷子”这种话题,在老街坊的茶余饭后闲聊里,就是个很自然的生活信息,指的是哪条巷子住着年轻的姑娘们,生活气息浓。
现在可大不一样了。王大爷叹了口气,说年轻人大多搬去了新城区,老巷子安静了不少。以前那种走家串户的热闹劲儿,也淡了。他这么一说,我倒想起另一位李阿姨的话。李阿姨在老街开了家杂货铺,快叁十年了。她说,以前姑娘们喜欢聚在她店里买头绳、雪花膏,叽叽喳喳的。现在嘛,买东西都上网了,街坊邻居见面多是点头之交,很少再停下来深入聊家常了。
时代在发展,老城也在变。许多像王大爷、李阿姨这样的老住户,成了这些变迁的活字典。他们记忆里的那个充满人情味和市井气息的开原,那个通过“开原哪个巷子有姑娘”这种朴素问题就能窥见一角的熟人社会,正在慢慢成为过去。取而代之的,是规划整齐的新社区和更加快捷便利,但也相对独立的现代生活方式。
走在如今修缮一新的巷子里,青砖灰瓦依旧,但感觉确实不同了。偶尔能看到一两家新开的咖啡馆或文创小店,点缀其间。我想,或许每个城市的老城区都有这样一段记忆,对于街坊、对于成长、对于那些曾经在巷子里走过的人们。这些记忆,就藏在老人们的闲聊里,藏在每一块斑驳的墙砖后面,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、柔软的内里。虽然“开原哪里有姑娘的巷子”这个问题,在今天听起来可能有点过时,甚至会引起误解,但它确实承载了一段具体而微的往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