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龙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和龙火车站后巷名称
那天下午四点多,我站在和龙火车站出口,看着叁五成群拎着行李的旅客渐渐散去。阳光斜斜地照着略显陈旧的站前广场,有个问题突然冒了出来:火车站后面那些小巷子,到底叫什么名字呢?
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。我拦住一位正要骑电动车离开的大叔,他穿着深蓝色工装,皮肤黝黑,一看就是本地人。“师傅,打听一下,火车站后面那些小巷子有名字吗?”大叔刹住车,咧嘴一笑:“你说后巷啊?咱们这儿都这么叫。你要找什么地方?”我连忙摆手说就是随便问问。大叔点点头:“后巷那片可大了,分好几条呢。你要是往里走,路口那家粮油店开了二十多年了。”
巷子里的烟火气
顺着大叔指的方向,我拐进了站后那片区域。刚走几步,景象就完全不同了——火车站前的宽阔马路变成了仅容两人并行的窄巷,两侧是老式的叁层楼房,墙面上爬着些电线。正值晚饭时分,阵阵菜香从敞开的窗户飘出来,还夹杂着锅铲碰撞的声音。
往前走不到五十米,果然看到了那家粮油店。店面不大,但货物堆得满满当当,门口摆着几袋敞开口的大米。老板娘正在给一位老奶奶称红豆,两人用当地方言聊着家长里短。“后巷这儿住的多是老住户,”老板娘闲下来时告诉我,“我在这开店时,火车站才刚建成没多久呢。”
再往里走,巷子居然分岔了。左边那条稍宽些,有几家小餐馆和理发店;右边则更窄,两侧窗户几乎要碰在一起。我站在岔路口犹豫了一会,这大概就是本地人把这里统称为“后巷”的原因吧——巷中有巷,错综复杂,真要每条都起个名字,怕是也记不住。
一位正在巷口下棋的大爷听说我在打听巷子名字,放下手中的棋子:“你说和龙火车站后巷名称啊?官方地图上可能标的是‘站后街’,但咱们这儿没人这么叫。你看这条主巷通到老居民区,那边那条通往菜市场,大家认路不靠路牌,靠这些店铺和 landmarks。”
名字背后的故事
我忽然意识到,地名这东西真有意思。官方命名的街道当然存在,但老百姓口耳相传的称呼才更有生命力。就像这条和龙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大家习惯叫它“后巷”,简单直接,一听就知道是哪。
在巷子深处,我遇到一位正收衣服的大姐。她听说我对巷名感兴趣,笑着说:“我嫁到这里二十年了,刚来时也迷糊。后来才知道,这边几条巷子老辈人叫它们‘一道巷’、‘二道巷’,但现在年轻人都不这么叫了。”她指了指斜对面一栋黄色的楼:“你看那栋楼,我们约人都说‘黄楼那儿见’,比说地址好使。”
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巷子里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。我发现这条看似普通的和龙火车站后巷,白天和晚上完全是两种氛围。白天是忙碌的通道,人们匆匆穿行;晚上却成了社区的公共客厅,有人搬出小板凳在门口乘凉,孩子们在有限的空间里追逐嬉戏。
准备离开时,我又路过那家粮油店。老板娘正在上门板,见到我笑了笑:“逛明白了?”我点点头。她说:“有名没名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地方还在,这些人还住这儿。”这句话让我愣了片刻。
回火车站的路上,我看着灯火通明的站前广场,再回头看看身后那片安静蜷伏在暮色中的巷子。它们就像城市的背面,不那么光鲜亮丽,却承载着最真实的生活。也许有一天这些巷子会拆迁改造,会有崭新的路牌,但在我心里,它们永远是和龙火车站后面那片充满烟火气的“后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