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城同城约初中生100元,增城同城学生约见百元
最近刷手机时,总看到类似的标题在眼前晃——增城同城约初中生100元,这种信息像牛皮癣似的粘在各种角落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我心里咯噔一下,现在这些推广都这么直接了吗?
上周在荔城街奶茶店等朋友时,听见隔壁桌两个穿着校服的学生边吸珍珠边聊天。戴眼镜的男生说昨天有人通过群聊加他,开口就问“是不是增城同城学生约见百元”,他当时还以为是什么兼职平台。旁边穿运动服的男生立即插话:“千万别信!我表哥上次差点被坑,说是线下陪玩游戏,结果到地方才发现要签奇怪合同。”
藏在优惠背后的陷阱
其实仔细想想,这类信息往往打着“同城优惠”“学生福利”的旗号,用模糊话术吸引年轻人。就像上周叁我在增城广场遇到发传单的小伙子,传单上印着“增城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的宣传语,仔细看才发现是某个不知名补习班的广告。当时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准备扫码,我多嘴问了句“这活动靠谱吗”,她犹豫着把传单揉成了团。
现在很多商家就爱玩这种文字游戏。上次我侄女在增城挂绿广场差点被个“模特星探”拦住,对方开口就是“同学有没有兴趣做平面拍摄”,听说要交2000元包装费才罢休。这些套路就像变色龙,今天说是摄影招募,明天变成家教平台,但核心都在利用学生们对社会的好奇心。
记得我们读书那时,最多就是遇到卖假文具的商贩。现在倒好,各种线上线下陷阱防不胜防。特别是这类标着“增城同城学生约见百元”的信息,往往先给你画个大饼,等真见面了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
前两天路过增城中学后门,听见几个初中生在讨论周末要去见“创业导师”。穿红色卫衣的男生兴奋地说对方承诺时薪150元,还是做游戏代练这种轻松活。我忍不住停下脚步提醒他们最好带上家长一起去,孩子们先是一愣,随后若有所思地翻看手机里的聊天记录。
其实这类现象背后,反映的是年轻人对融入社会的渴望。就像我家楼下理发店学徒说的,他初中时也幻想过能快速赚钱买新球鞋,差点被个“代购代理”的骗局套住。现在每次看到有学生模样的客人讨论“增城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这类信息,他都会多嘴分享自己的经历。
或许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过来人提醒。就像增城图书馆门口经常坐着给年轻人讲防骗故事的王阿姨,她总说:“世上没有白捡的馅饼,但多的是精心伪装的陷阱。”这句话让很多原本跃跃欲试的孩子们及时刹住了车。
有时候我在想,为什么这类明显有问题的信息总能找到市场?可能就像台风天的超市货架,越是物资紧缺时,人们越容易轻信“限量特供”的传言。当孩子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接触这些时,反而容易忽略最基本的判断。
现在每次经过增城少年宫,看到那些抱着篮球浑身是汗的初中生,总会想起邻居家孩子去年的经历。他当时被“增城同城学生约见百元”的广告吸引,幸好出门前被家长发现异常。后来才知道所谓的高薪兼职,其实就是让你先买几百元的“入门工具包”。
或许该有更多像东汇城负一层那样的小贴士站,用真实案例提醒年轻人保持警惕。毕竟比起事后补救,提前在脑子里装个“防骗雷达”要管用得多。下次再看到类似信息时,至少会多问几个为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