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川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银川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
最近在本地论坛上刷到个帖子,看到“银川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”这个事儿,心里咯噔一下。现在的孩子零花钱都这么花了?我邻居家读初二的小磊上周就因为话费账单跟他妈闹了一场。他妈举着手机扣费短信站在楼道里数落:“叁小时通话扣了五百块?你跟你同学聊航天飞机发射呢?”
小磊低着头嘟囔:“就是普通聊天...说到月考成绩的时候信号不好,重复说了七八遍。”这孩子平时挺内向,谁想到打电话时像换了个人。他同桌小涛的情况更夸张,上周五晚上他们连麦打游戏,从七点一直通话到十点多,期间手机就搁在枕头边上,有一搭没一搭地瞎聊。
电话那头到底在聊什么
我特意问了几个初中班主任,他们说现在学生煲电话粥主要分叁种:对答案、聊偶像、吐槽家长。初叁的王老师笑着摇头:“上次收了个手机,两个孩子居然在争论数学最后一道大题,通话记录显示整整吵了四十七分钟。”有些独生子女回家没人说话,就把手机当成陪伴机器,哪怕各写各的作业,也要保持通话状态。
移动营业厅的赵姐见过更离谱的案例。有个男生开通了亲情网短号包,以为网内通话免费,结果那个月家里固定电话产生了银川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的账单。他爸爸来营业厅办理停机时苦笑着掏钱包:“我儿子这通话时长,够我当年谈叁个对象的量了。”
这种现象背后藏着不少问题。很多家长图省事,直接把旧手机给孩子用,却忘了关闭国际长途和付费业务。上个月就有个学生不小心拨通了境外号码,两分钟扣掉八十多块。还有些孩子偷偷用家长支付宝充话费,等发现时已经产生了银川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消费记录。
电信公司最近推出了学生专属套餐,但办理的人不多。负责渠道运营的张经理解释:“现在孩子嫌套餐流量少,宁愿买高价流量包。”他们营业厅墙上的资费表写得清清楚楚,可孩子们刷卡付款时眼睛都不眨。
心理学李教授在社区讲座时提过,青少年阶段特别需要同伴认同。有时候他们不是非要说什么,只是需要确认电话那头有人听着。这个解释让我想起自己初中时,也曾抱着家里座机和朋友聊到半夜,只不过那时是固话包月,不会产生银川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的惊人账单。
几个精明的家长组了个“话费监督群”,每天互相提醒检查孩子手机使用情况。冯女士在群里分享经验:“我给儿子设了每日消费上限,超过十块就自动停机。”但她儿子最近学会了破解密码,上周五晚上偷偷充了五十元话费,第二天早上被发现时,手机还保持着通话状态。
学校信息技术课现在增加了通讯资费模块,老师带着学生对比各种套餐。有孩子算完账惊呼:“原来我上个月的话费够买叁本漫画书!”这种直观的对比比家长说教管用得多。初二(5)班还搞了个“省钱王”比赛,看谁能用最少的钱解决通讯需求。
放学时分在校门口观察,确实能看到不少学生边走路边戴着耳机通话。两个女生站在奶茶店门口举着手机对比账单,穿校服的女孩瞪大眼睛:“你昨晚也打了这么久?我妈说再这样下去要给我换回老人机了。”她吸管戳着珍珠奶茶里的冰块,玻璃杯外壁凝满水珠。
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看这件事。既然阻止不了孩子们通讯,不如教会他们合理使用。就像隔壁单元陈师傅的做法,他每月给女儿一百元通讯预算,超出部分要从零花钱里扣。现在他女儿成了资费对比小能手,最近还用节省的话费买了副新耳机。
暮色渐浓的时候,我又看见小磊坐在小区长椅上打电话。这次他手里攥着张资费宣传单,通话时不时瞥两眼。夕阳给他校服镀上金边,手机屏幕亮着通话计时器——这次,应该不会再有那个令人咋舌的银川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了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