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水江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,冷水江附近初中生服务一次500
最近在冷水江的街头巷尾,总能听见些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传言。有人说附近有些初中生模样的孩子,在做些奇怪的“服务”,开口就要五百块。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揪心,你说这些半大的孩子,本该在学校里念书,怎么就走上了这条路呢?
我特意在冷水江边的几个老社区转了转。下午叁四点钟,正是放学的时候,叁叁两两穿着校服的学生从身边经过。有个小卖部老板一边整理货架,一边摇头叹气:“见过几个生面孔的娃儿,看着就不对劲。”这话说得含糊,可那语气里的担忧藏不住。
隐藏在街角的身影
在建设路那边的巷子口,我确实碰见个蹲在墙角的男孩。校服洗得发白,书包随意扔在脚边,眼睛老是往路过的大人身上瞟。我假装系鞋带多停了一会儿,就听见他低声问旁边的人:“要不要服务?一次五百。”那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,可话里的内容却重得压人。
说实话,听到这句话的瞬间,我心里堵得慌。五百块钱,对成年人来说或许不算什么,可对这些孩子来说,可能就是一个月的饭钱,或是拖欠的补习费。但这样的交易,代价实在太大了。
有个在社区工作的朋友私下告诉我,他们接到过类似的反映。“冷水江附近初中生服务一次500”这种事,查起来特别难。孩子们精得很,见到生人就散开,而且从来不在固定地方待太久。
我想起前阵子在菜市场遇见个买菜的母亲,她边挑西红柿边抱怨:“现在养个孩子真难,补习班贵得要命,孩子回家还说同学都穿名牌鞋。”她的话让我突然明白了些什么——也许正是这些攀比和压力,把一些孩子推向了不该去的地方。
有一次在江边公园,我试着和几个打篮球的初中生聊天。他们说起有个同学最近突然闹起来,请客吃饭特别大方,用的手机也换成了最新款。“问他钱哪来的,他就说是打工赚的。”一个瘦高的男孩说着,顺手投了个叁分球。
这话让我想起早些时候在贴吧里看到的讨论。有人隐晦地提到“冷水江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”,下面跟帖的都在猜测具体指什么。有人说可能是代写作业,有人猜是陪玩游戏,但更多的人保持沉默——大家似乎都心照不宣地明白,这绝不是普通的兼职。
昨天路过学校门口,正好赶上放学。穿着校服的孩子们像潮水一样涌出来,脸上都带着这个年纪该有的朝气。可就在马路对面,我注意到一个女孩独自站在树荫下,不停地看手机,像是在等什么人。她那不安的神情,和周围欢快的气氛格格不入。
回家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。这些孩子的家长知道吗?老师察觉了吗?如果这种事真的存在,那该有多少双眼睛选择了视而不见?五百块钱的交易背后,可能是一个少年正在走偏的人生轨迹。
今晚的冷水江还是那么平静,江水在路灯下泛着细碎的光。可就在这片宁静之下,有些故事正在暗处悄悄发生。也许明天该去学校附近再转转,或许能遇见那个在树下的女孩,或许能有机会和她聊上几句——至少让她知道,这世上还有不用五百块就能得到的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