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州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,永州学子600元随时待命
最近在永州本地的一些社交群里,总能看到这样的消息:永州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。说实话,刚开始看到这句话时,我心里咯噔了一下。这帮孩子到底在做什么?怎么把时间标上价格还挂在网上?
后来通过朋友介绍,认识了几个在做这事的学生。小陈就是其中一个,他是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叁的学生,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,说话时总习惯性地搓着手指。“就是帮人跑腿办事呗。”他掰着手指给我数,“代取快递、排队买票、临时顶班、甚至帮忙照顾宠物……反正永州学子600元随时待命这句话,说白了就是用时间换生活费。”
藏在六百块背后的账本
小陈给我算了一笔账:早上六点去河西帮客户排队买限购的糕点,能拿叁十;中午赶去城南代取叁个快递,十五块;下午替临时开会的家长接孩子,五十;晚上还要去网吧顶夜班网管,一百二。这样拼死拼活干下来,一个月确实能挣到六百左右,但这六百块钱,真的是随叫随到换来的。
“有次发着高烧,接到个急单让去火车站取文件。”小陈苦笑着,“在床上挣扎了十分钟,还是爬起来去了。毕竟差评一次,这周的辛苦就白费了。”说到这里,他突然停顿了一下,望向窗外,“其实我们都知道,永州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这种活计,说到底就是在透支自己。”
另一个女生小林的情况更让我揪心。她是家里老大,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在读初中。“永州学子600元随时待命这个承诺背后,是我必须每月给家里转五百。”她低头转动着手里那部屏幕碎裂的手机,“剩下的一百要分成叁十天,每天叁块钱的公交车费。”
校门内外的两个世界
在永州某大学的辅导员李老师看来,这种现象已经见怪不怪。“几乎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学生,特别是从农村来的。”李老师推了推眼镜,“他们夹在课堂和生计之间,常常上午还在听课,中午就匆匆赶去打工,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宿舍写作业。”
我跟着小林体验过一天她的生活。早上七点,她端着馒头冲向教室;中午十二点下课,她小跑着出校门开始接单;晚上九点,她坐在宿舍楼道里就着灯光补作业。问她累不累,她扯出个笑脸:“累啊,但能怎么办呢?永州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,这话说出来简单,做起来每一分钟都是汗水。”
在永州的大街小巷,你很容易认出这些学生——他们总是行色匆匆,手机响个不停,背包里装着课本和打工用品。便利店老板说,这些孩子来买面包都是挑最便宜的,矿泉水瓶重复用好几天。
夜幕降临的时候,我在学校操场遇到刚送完外卖的小张。他坐在看台上,看着下面打球的同学发呆。“说不羡慕是假的,”他声音很轻,“但他们靠父母,我靠自己。永州学子600元随时待命,这就是我现阶段的生活。”
这时他的手机又响了,新的订单来了。他站起身,用力拍拍裤子上的灰,又汇入永州夜晚的灯火里。望着他远去的背影,我突然意识到,在这座城市里,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换取成长的机会。他们把时间拆分成小时,甚至分钟,明码标价地出售着。
离开学校时,保安大叔和我闲聊:“这些孩子不容易啊,读书打工两不误。”我回头望了一眼灯火通明的教学楼,有些窗户亮着,有些暗着——那些暗着的窗户背后,或许正有一个年轻人在城市某个角落奔波,实践着那句沉甸甸的承诺:永州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