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州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邓州男性偏爱的僻静胡同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要说邓州男人下班后爱往哪儿钻,十有八九会提到老城区那些弯弯绕绕的巷子。这些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人并肩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头探出几枝石榴花。住在建设路的出租车司机老张,每天交车后总要拐进南桥胡同,在斑驳的木门前站半晌——屋里飘出炒辣椒的呛香,那是他媳妇在灶台前忙活。
巷口修鞋摊的老李头常年摆着马扎,手上锥子穿过胶底发出"嗤嗤"声。路过的爷们都会停下来递根烟,聊聊今天蔬菜价钱,或是抱怨孩子考试成绩。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常来,说是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,却总爱蹲在修鞋摊旁看麻雀打架。他说在这儿能闻见泥土混着煤球的味道,比写字楼消毒水气味舒坦。
再往深处走,有家没挂招牌的剃头铺。王师傅拿着推子给人理了叁十年平头,镜框里还夹着九十年代港星发型画报。老主顾往藤椅里一瘫,热毛巾敷脸的工夫就能鼾声如雷。剃完头也不急着走,靠在竹帘边看街坊下象棋,有时忍不住插嘴支招,反被怼"观棋不语真君子"。
藏在胡同深处的小江湖
穿过晾着衬衫的竹竿,转角有扇绿漆剥落的铁门。推开时铃铛"叮当"响,里面是间不足十平米的旧书店。老板以前在钢厂上班,下岗后把仓库旧书搬来这儿。几个中年男人正蹲在角落翻泛黄的《水浒传》,有人突然拍腿喊道:"武松这段我当年能背!"
最热闹要数傍晚的面条摊。叁轮车架起煤炉,大铁锅滚着奶白高汤。穿跨栏背心的汉子们坐在塑料凳上,吸溜着宽面,额头汗珠直往碗里掉。卖面的赵嫂记得熟客口味——王哥要多放蒜汁,刘叔不要香菜,刚下班的小陈得加双份卤蛋。有人开玩笑说在这条僻静胡同里,能尝出二十年前的邓州味儿。
这些巷子看似普通,却是男人们卸下担子的地方。纺织厂退休的周师傅每天抱着搪瓷缸来下棋,他说儿子在深圳定居后,家里冷清得能听见石英钟走动声。但往胡同石阶上一坐,看孩子们追着铁环跑,听邻居拌嘴,心里就踏实。上周他赢棋后非要请客,五个老爷们分食叁斤酱驴肉,油纸铺在石磨盘上,月光把花白的头发都染亮了。
如今新城区的购物中心灯火通明,可还是有人骑着电动车往旧巷子钻。或许他们找的不只是那碗五块钱的扯面,也不单是能赊账的烟酒店,而是种被生活磨出包浆的温润。就像老张说的,站在巷口能望见七岁时光脚追蜻蜓的自己,也能遇见六十岁还在槐树下摇扇子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