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骅哪个巷子有姑娘,黄骅哪条街有女孩
老街巷口的闲聊
前几天路过老城区,听见两个大爷在树荫下下棋,随口聊起黄骅的变化。穿白汗衫的大爷捏着棋子沉吟半晌:"现在这些新商场是气派,可要找点烟火气,还得往老巷子里钻。"这话让我心里一动,忽然想起常有人问起——黄骅哪个巷子有姑娘?这话听着直白,其实问的是哪儿有热闹生活气息。
要说黄骅的老巷子,得从港务局宿舍后头那条青石板路说起。早晨七点来钟,卖豆腐脑的叁轮车轱辘压过石板,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。穿校服的女生们扎着马尾,背着书包从巷子里鱼贯而出,手里还拿着刚出锅的煎饼果子。巷口修鞋的张师傅总是乐呵呵的:"这些丫头都是我看着长大的,从前蹦蹦跳跳的小豆芽,现在都成大学生了。"
飘着饭香的街道
转到建设大街又是另一番光景。傍晚五点半,沿街的饺子馆开始飘出韭菜猪肉的香气。几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坐在临窗位置,边包饺子边聊天,手上动作快得像在跳舞。老板娘系着围裙掀开后厨的帘子:"咱们这儿招的姑娘都手巧,你看这饺子褶子,十八个褶一个不少。"玻璃窗上凝着水蒸气,映着她们说说笑笑的身影。
要说黄骅哪条街有女孩,新华路绝对排得上号。周末下午总能遇见叁五个结伴逛街的年轻女孩,手上捧着奶茶,在服装店里比划新到的连衣裙。精品店的铃铛叮当作响,她们讨论着哪条丝巾适合带给室友。美甲店的美容师小刘说:"这些姑娘可爱美了,最近流行那种淡紫色的猫眼甲。"
不过要说最有意思的,还得数老百货公司旁边的巷子。那里藏着几家传统裁缝铺,有位五十多岁的陈师傅带着两个年轻徒弟。量尺寸的时候,老师傅总要说句俏皮话:"现在肯学这手艺的姑娘少了,我这两个徒弟可是宝贝。"量尺在布料上游走,发出细碎的声响,姑娘们低头认真画着版样。
其实在黄骅转悠久了就发现,根本不用特意找什么巷子或街道。实验小学门口放学时分,来接孩子的年轻妈妈们站在梧桐树下交流育儿经;社区图书馆里,戴眼镜的女生安静地翻着泛黄的地方志;就连菜市场里,帮着父母看摊位的姑娘麻利地称着青菜。这些寻常景象,比什么答案都真切。
突然想起海鲜市场那个卖海蛎子的姑娘。她坐在小马扎上,手里的螺丝刀利落地撬开牡蛎壳:"俺家叁代都做这个,别看现在戴着手套,以前我奶奶那辈都是光着手开海蛎子。"牡蛎壳堆成小山,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。她随手掰开一个递过来:"尝尝,今早刚上岸的。"海风的咸腥味混着爽朗的笑声,这是黄骅姑娘特有的鲜活劲儿。
黄昏时分走到渔港边,碰见写生的美院学生。画板上是停泊的渔船,颜料盒里挤满了各种蓝色。她说每年暑假都来:"黄骅的云和其他地方不一样,特别是傍晚,那种橘粉色里透着金边。"海风吹起她的刘海,画笔在画布上轻轻抹过,留下一道温柔的晚霞。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声,她低头调着颜料,嘴角还沾着一点点钴蓝。
走在回程的路上忽然明白,那些问"黄骅哪个巷子有姑娘"的人,或许真正想找的是这座小城最生动的生活图景。它不在某个特定的巷口,也不在某条繁华的街道,而是藏在每个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日常里。就像此刻路灯次第亮起,小吃摊的灯光温暖地漫过人行道,又一个平凡的夜晚开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