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山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建筑称谓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5:38:51 来源:原创内容

走在白山大学城附近,你肯定听过学生们管那几栋筒子楼叫"炮楼"。这称呼乍一听挺扎耳,但住久了就发现特别形象——这些楼密密麻麻挨着,窗户小得像射击孔,阳台栏杆生着锈,确实有种军事堡垒的倔强感。

其实不光这几栋楼有花名。往西走两步,菜市场后头藏着栋红楼,学生们私下叫它"鸳鸯楼"。为啥这么叫?因为里头租住的基本都是学生情侣,阳台上晾的衣服都是成双成对的。再往南,有片老家属院被戏称为"翰林院",租客清一色考研党,晚上十点还能看见窗户透出的台灯光。

这些绰号怎么来的

约了在"炮楼"住了叁年的李同学聊天。他说最开始是学长学姐传下来的叫法,后来在贴吧里叫开了。"这些楼龄比我们年龄都大,墙皮掉得厉害,隔音嘛...基本靠默契。"他笑着指指隔壁,"不过房租真便宜,五百块能住单间,上课步行十分钟。"

房产中介小张透露,"炮楼"官方名字是建设村职工宿舍,1980年代盖的。而"鸳鸯楼"其实是轻工局的旧办公楼,后来改成公寓出租。这些老建筑功能变了,称呼也跟着变,慢慢就成了学生圈里的地标暗号。

附近便利店王老板说得实在:"学生娃取这些外号没恶意,就是图个好玩。来买烟的都这么说——'炮楼那边新到了一批泡面',比门牌号好记多了。"

称呼背后的温度

在这些特别的建筑称谓里,能读出学生的生存智慧。他们用调侃化解窘迫,把简陋的居住条件编成段子。"翰林院"楼下常年贴着求合租的纸条,上面写着"寻研友,电气专业优先",成了另类招生简章。

这些老楼确实问题不少。墙缝会长出野草,水管会在冬天闹脾气。但正对着学校操场,下课铃听得清清楚楚。傍晚时分,阳台上飘着各色衣服,像万国旗;炒菜声、吉他声、背书声混成一片,竟是别样的生机勃勃。

或许再过几年,这些"炮楼"会被新公寓取代。但那些在逼仄空间里奋斗的青春,那些苦中作乐的智慧,那些用绰号编织的地图,会成为很多人心中独特的大学记忆。就像有个毕业生在贴吧里写的:"现在住着干净公寓,却再听不到隔壁兄弟背单词的声音了。"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