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山上课喝茶资源,密山课堂茶饮素材
密山课堂飘茶香
你说这事儿有意思不?在密山这片土地上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老师和学生们都悄悄养成个习惯——上课时手边总放着杯热茶。起初我觉得挺纳闷,上课就上课,整这些花里胡哨的干啥?后来跟几位老教师唠嗑才明白,这里头藏着不少门道。
记得有回去听语文课,正讲到《赤壁赋》里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”那段。王老师不紧不慢地端起茶杯抿了一口,教室里顿时飘起淡淡的茉莉香。他笑着问:“你们闻闻,这茶香像不像苏子邀客泛舟时,江面上飘来的清风?”嘿,就这么一句话,整个教室的氛围都不一样了。有学生后来跟我说,那天之后每次背古文,总觉得字里行间都带着茶香。
要说这密山上课喝茶资源的来历,还得从五年前说起。当时学校组织教师去福建研学,有位老教师带回几包铁观音,课余时泡给大家喝。没想到这个随意的举动慢慢演变成了传统,现在每个教研组都有专门的茶具柜,老师们会根据不同的课程准备不同的茶。比如历史课讲到丝绸之路时,会准备些茯砖茶;地理课讲到云贵高原,就泡普洱茶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土与作物的关系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冬天那堂数学课。张老师讲函数图像时,特意泡了壶红茶。她让同学们观察茶叶在杯中舒展的过程,然后问:“你们看,这片茶叶下沉的轨迹,像不像我们刚画的抛物线?”有个原本低头玩笔的男生突然抬起头,眼睛亮晶晶的。后来他在周记里写:“原来数学就藏在一杯茶里。”
现在学校的茶艺社可热闹了,学生们自己管理着二十多种茶叶。前不久他们还搞了个“茶与古诗词”主题活动,把杜甫的“寒夜客来茶当酒”演绎得活灵活现。有个小姑娘边分茶边说:“我们这是在复原古人的雅集呢!”那份从容自信,完全不像初中生的样子。
这些密山课堂茶饮素材啊,早就超出了普通教具的范畴。它们像是无声的语言,悄悄串联起知识和生活。有时候走在走廊里,能闻到不同教室飘出的茶香——语文课是清雅的龙井,音乐课是浪漫的玫瑰红茶,生物课则是带着薄荷香的凉茶。这些味道成了校园记忆里最特别的标签。
前两天路过教室,听见两个学生在讨论。一个说:“我觉得这杯太平猴魁的回甘,特别像刚才那首宋词的意境。”另一个接话:“可不是嘛,余味悠长。”我站在窗外会心一笑,看来这些年轻人已经懂得如何用五感去学习、去体会了。这大概就是教育最美好的样子——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,而是让智慧像茶香那样,自然而然渗进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