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油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,学生服务江油随时响应
最近在江油的朋友圈里,总能看到这样一句话:“有困难找学生帮忙,还挺方便的。”这话听着普通,背后却藏着些有意思的变化。
上周我家水管突然漏水,水电工师傅说得排到三天后。正发愁呢,邻居大姐神秘兮兮地跟我说:“你试试找学生帮忙啊?现在不少江油学生都在做临时服务,300块钱随叫随到,干活利索还不拖拉。”我将信将疑地打了个电话,没想到二十分钟后真来了个 engineering 专业的小伙子,带着工具三下五除二就把问题解决了。付钱时我忍不住问:“你们这300块都包含些什么服务呀?”他擦擦汗笑道:“搬东西、修电脑、家教辅导都行,反正我们年轻人力气大,学东西快,闲着也是闲着。”
年轻人自己的“灵活就业”
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久。想想我们上学那会儿,课余时间最多就是做做家教、发发传单。现在这些孩子倒好,直接把“随时响应”当成了服务标准。昨天在人民公园碰到四五个学生正在帮老人家调试智能手机,带头的女孩说他们是“技术帮扶小分队”。问起收费,她摆摆手:“简单的教学不收钱,要是需要经常上门指导的,才收个基础服务费。”
这种学生服务在江油渐渐形成了个小气候。有个大二男生告诉我,他靠周末帮忙组装家具,一个月能挣够生活费。“比起伸手向家里要钱,这样赚钱花着更踏实。”他边说边利索地拧着螺丝,“再说现在找工作不容易,早点接触社会总没坏处。”
不过也有人担心会影响学习。我跟一位中学老师聊过这个现象,她倒觉得适度参与未尝不可:“关键是平衡好时间。你看我们班那个李同学,就是通过帮邻居孩子补习英语,把自己成绩也提上去了。教别人的过程,本来就是最好的复习嘛。”
前两天路过江油一中,正好碰到几个学生在讨论要不要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社区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说得实在:“咱们别光盯着那300块钱,关键是能把课堂上学的东西用起来。我学计算机的,帮街坊修电脑既能练手又能帮上忙,这不是双赢吗?”
这种接地气的服务模式,倒是给很多家庭解决了实际问题。比如我们小区的张阿姨,儿子在外地工作,以前换个灯泡都得等物业。现在好了,楼下贴着一张学生服务联系卡,需要时打个电话,很快就有学生过来帮忙。“这些孩子懂事又勤快,”张阿姨说着掏出个小本子,“我都记着呢,这个月请他们帮忙收了叁次快递,教了两次手机支付。”
夜幕降临时,经常能看到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年轻身影。他们背着工具包,行色匆匆却面带笑容。也许正是这种被需要的感觉,让简单的劳务交换变得更有温度。有个经常接单的学生说,最让他开心的不是收到转账提示,而是客户发来的那句“谢谢,这下可方便多了”。
当然啦,任何新鲜事物都需要慢慢完善。比如服务标准怎么定,意外情况怎么处理,这些都在摸索中。但看着年轻人用这种方式融入社会,确实让人感受到小城涌动的活力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这种随时响应的服务模式会给江油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