梧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梧州大学城附近有建筑叫炮楼
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,第一次听说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还是去年在美食街买奶茶的时候。隔壁桌几个学生边喝奶茶边聊:“待会儿去炮楼那边取快递啊?”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,这年头还有叫这名字的地方?
后来在附近转了几圈才弄明白,原来梧州大学城旁边确实有几栋老建筑,造型方方正正的,外墙还有点斑驳。附近居民和学生们口耳相传,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就管这几栋楼叫“炮楼”了。说实话,第一眼看到这些建筑,确实能理解为什么大家会这么叫——它们和周围新建的学生公寓比起来,显得格外不同。
名字背后的故事
我问过在附近住了二十多年的小店老板,他一边炸着串一边说:“这名字怎么来的?我也记不清了,反正大家都这么叫。”他指了指马路对面的建筑,“你看那几栋楼,是不是有点像老式的炮楼?虽然我知道上面根本没有炮。”说完他自己都笑了。
在学生中间,这个称呼更是普及。有一次我听见两个女生讨论合租的事,一个说:“炮楼那边虽然旧了点,但离学校近啊,而且房租便宜。”另一个接话:“可是听说隔音不太好……”看来大家已经习惯用这个称呼来指代那片区域了。
说起来,这种给地方起外号的现象在大学城周边还挺常见的。就像每个人小时候班里总有那么几个被起了外号的同学一样,地方的绰号往往比正式名称传播得更快。炮楼这个叫法,虽然听起来有点奇怪,但确实让这片区域多了几分亲切感。
我曾经特意在下午放学时段,站在炮楼附近观察过。学生们叁叁两两地走过,有的直接走进楼里的小吃店,有的在楼下的便利店买东西。大家都很自然地使用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似乎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。
不过我也好奇,这些被叫做炮楼的建筑,最初是做什么用的呢?问了一圈,有人说以前是工厂宿舍,有人说是早期的教师公寓,现在大多改成了商铺和学生出租房。斑驳的墙面上,还能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,与不远处崭新的大学教学楼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傍晚时分,炮楼周边特别热闹。小吃摊亮起灯,外卖小哥进进出出,学生们聚在楼下的奶茶店聊天。这时候你会发现,这些老建筑虽然外表不起眼,却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。
有一次我和一个租住在炮楼的学生聊天,他跟我说:“刚来的时候觉得这名字挺怪的,住久了反而觉得挺有意思。至少跟别人说‘我住炮楼’,大家一下子就能记住。”他说这话时,脸上带着点小得意。
其实想想,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点。炮楼这个称呼可能不太正式,但它确实成了梧州大学城周边的一个地标。就像北京的中关村、上海的城隍庙一样,虽然名字的由来各不相同,但都承载着一方土地的故事和记忆。
如今每次路过那片区域,听到学生们自然地谈论“去炮楼拿快递”、“在炮楼下面等你”这样的话,我都会想,也许再过些年,等这些学生毕业了,各奔东西,但“炮楼”这个称呼会成为他们大学生活记忆中的一个特别的符号。
这些老建筑静静地立在大学城边上,看着一届届学生来了又走,听着青春的故事不断上演。它们被赋予的这个特别的称呼,反倒成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一条纽带。说来也怪,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称呼,就能让一个地方变得与众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