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江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类似区域俗称
这事儿说来也挺有意思的。我第一次听说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是从一个刚入学的学弟那儿。他一脸神秘地问我:“学长,那个‘炮楼’怎么走?”我当时就愣住了,脑子里瞬间闪过抗战剧里那些钢筋水泥的军事工事,心想咱们这和平年代,大学城边上怎么还有这玩意儿?
“炮楼”到底是什么?
后来我才搞明白,原来大家口中说的“炮楼”,压根不是什么军事建筑,而是指大学城周边那些密密麻麻、拔地而起的出租公寓楼。这些楼普遍有个特点——建得又高又密,外观方方正正,窗户小小的,远远看去,真跟老照片里的炮楼有几分神似。这个称呼就这么一传十、十传百地叫开了,成了学生之间心照不宣的“暗号”。
你走在那些巷子里,抬头望上去,天空都被这些“炮楼”切割成了窄窄的一条线。楼下是各式各样的小餐馆、打印店、小超市,满足着学生们日常的一切需求。到了晚上,尤其热闹,灯火通明的,充满了烟火气。
我琢磨着,为什么学生们偏爱住这里呢?首先肯定是离学校近,早上能多睡半小时,这对大学生来说可是天大的福利。其次,相比起学校宿舍,这里自由多了,没有门禁,不用担心晚上回去被宿管阿姨记名字。当然,租金也相对亲民,几个同学一合计,合租一套,分摊下来压力不大。
不止一个“炮楼”
有趣的是,像潜江大学城周边这种情况,还真不是个例。我后来跟其他城市上大学的同学聊起来,发现他们那儿也有类似的“俗称”。比如在北方某个大学城,他们把类似的区域叫作“碉堡区”;在南方,则有同学告诉我他们那儿叫“蜂巢楼”。叫法虽然五花八门,但指向的都是同一种东西——那种紧挨着大学校园,为大量学生提供住宿的密集型出租楼群。
这些俗称,乍一听有点调侃,甚至带点戏谑,但你仔细品,还挺形象的。它们精准地抓住了那些建筑在外观上的特点,也隐隐反映了学生居住环境的一些现状。高密度、快节奏、生活气息浓厚,是这些区域的共同标签。
住在“炮楼”里是种什么体验?我问过一个在那儿住了两年的朋友。他说,好处是方便,下楼就能解决吃饭、娱乐所有问题,同学朋友都住附近,串个门也容易。但缺点也很明显,隔音效果普遍不太好,有时候隔壁打游戏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。楼道里有时会比较拥挤,采光通风嘛,也就那样。
这种独特的居住形态,可以说是中国大学教育扩张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侧面体现。大量学生涌入,催生了校园周边巨大的租房需求,于是,这些“炮楼”便应运而生,以一种高效但略显粗糙的方式,解决了“住”的问题。
走在这些楼宇之间,你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、年轻的生命力。阳台上晾晒的衣物,窗口传出的谈笑声和音乐声,楼道里飘散的饭菜香……所有这些,共同构成了大学记忆里非常独特的一部分。它可能不那么完美,但却真实、鲜活,充满了故事。
所以,“炮楼”这个词,早已超越了它最初的戏称含义。它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,代表着一段特定的人生阶段,一种集体生活的记忆。很多年后,当学生们毕业各奔东西,回想起大学生活,除了教室和图书馆,大概也会想起那个被称为“炮楼”的地方,想起在那里度过的青春岁月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