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清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类似的地标别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4:13:35 来源:原创内容

福清大学城的那个特别称呼
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,还是大叁那年。晚上和室友在校外小吃摊买宵夜,听见几个学长边等烤串边闲聊:“待会儿去炮楼那边找人不?”“不了,那边太吵。”我凑过去好奇地问了句,学长笑着解释:“就咱学校东门对面那几栋筒子楼啊,你没听过这名字?”

那几栋楼我天天见,灰扑扑的外墙,密密麻麻的窗户,阳台上晾的衣服像万国旗。可“炮楼”这称呼,倒是头回听说。后来慢慢发现,不光我们学校,附近几所大学的学生都这么叫。这名字没人正式宣布过,却像长了腿似的,在每一届学生里流传。

你说为什么偏偏叫“炮楼”?肯定不是字面意思。我琢磨着,那楼造型确实特别——方方正正,高高瘦瘦,每层阳台排列得整整齐齐,远远看去真有点像老照片里的军事建筑。再加上住的基本都是学生,夜深人静时,很多窗户还亮着灯,像哨所里的灯火。不过这只是我瞎猜,具体怎么来的,恐怕最早这么叫的那批学生都记不清了。

这种民间起名的现象挺有意思的。每个大学周边似乎都有这么几个“神秘代号”。我北方老家的表哥说,他们学校后街有片居民楼被称作“鸳鸯楼”,因为总有小情侣在那儿合租;南方的同学说,他们那儿把一条小吃街叫“堕落街”,意思是一去就控制不住花钱。这些称呼带着学生特有的幽默感,有点调侃,但没什么恶意。

“炮楼”对我们来说,不只是几栋建筑。它像是大学时代的背景板,藏着很多共同的记忆。一楼那家麻辣烫,老板娘永远算错钱,总是少算一两块;叁楼有个学长开的小书店,能买到绝版的专业书;顶楼天台上,有人表白成功,也有人失恋喝醉。这些零零碎碎的故事,堆成了我们对这个地方的感情。

这种地标别称最神奇的地方在于,它只在一定圈子里流通。你要跟本地出租车司机说去“炮楼”,他八成会愣住;但跟任何一个在这读过书的人提,对方马上心领神会。它成了学生群体的“暗号”,是身份的认同。毕业几年后的同学聚会,有人提起“炮楼现在怎么样了”,瞬间就能把大家拉回那段穿着拖鞋下楼拿外卖的日子。

其实想想,这些民间叫法比官方路名生动多了。地图上标的是“学府路齿齿号”,冷冰冰的几个字。而“炮楼”里有温度,有故事,有只属于我们的记忆密码。哪怕多年后那几栋楼拆了,在这读过书的人提起“炮楼”,眼睛里还是会闪过特别的光。

现在偶尔开车经过大学城,看见那几栋熟悉的楼,还是会下意识地说一句:“看,炮楼到了。”副驾驶座上没在这待过的朋友总是一脸茫然,而我则会想起凌晨两点和室友下楼买炒粉的日子,想起期末考前通宵亮着的那些窗户。这些看似普通的居民楼,因为一个特别的称呼,承载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青春。或许这就是地标别称的魅力吧,它把冷硬的建筑物,变成了有温度的记忆坐标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