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清私人工作室品茶,临清私人茶室雅集
推开门,檐下的风铃叮咚作响。临清私人工作室品茶的体验,往往就从这样细微的声响开始。这里没有闹市茶馆的喧哗,只有一室茶香悄然弥漫。主人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,正不紧不慢地烫着杯子,见我进来,只是抬头笑了笑:“来得正好,水刚沸。”
他这间工作室藏在老城区的一条巷弄里,若不是熟人引路,很容易就错过了。临清私人茶室雅集的概念,讲究的就是这份“藏”。不像商业茶楼那般张扬,更像是在自家里招待朋友。墙上挂着几幅本地画友的写意山水,博古架上随意摆着几把养得温润的紫砂,每件器物都带着日常使用的痕迹,反倒比那些锃亮崭新的摆设更有味道。
一杯茶的工夫
“今天喝点不一样的。”主人从陶罐里取出一泡凤凰单丛,叶片乌润,带着淡淡的果香。他冲泡的手法很随意,没有那些花哨的表演,注水、出汤,动作流畅自然。“很多人觉得喝茶非得正襟危坐,其实不必。就像这临清私人工作室品茶,图的就是个自在。”
茶汤橙黄透亮,入口是浓郁的花蜜香,回味里却有一丝清冽的山场气息。我们一边品着,一边闲聊。他说起前几日有个年轻人来找他,说工作压力大,失眠得厉害。“我就给他泡了杯老白茶,什么也没多说。他坐了俩小时,临走时说,这是半个月来头一回觉得心静下来。”主人笑了笑,“有时候啊,茶比言语更懂怎么安慰人。”
窗外偶尔传来邻居的说话声,自行车铃铛声,生活的声音恰到好处地成为背景。在这里,时间仿佛慢了下来。难怪越来越多人开始寻找这样的临清私人茶室雅集,不是为了附庸风雅,而是给忙碌的生活找个喘息的空隙。
茶香里的缘分
正说着,又来了两位熟客。一位是退休的语文老师,带着自己烤的桂花糕;另一位是附近开书店的老板,怀里抱着刚淘来的旧茶谱。不用招呼,各自找了位置坐下,自然地加入谈话。主人添了两个杯子,茶席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扩大了。
这样的场景,在这间工作室里每周都会上演几次。没有固定的雅集时间,全看缘分。有时是叁五个同道中人品茗论道,有时就是一个人来静静地看会儿书。主人说他从不刻意组织,“该来的自然会来,就像茶汤里的香气,该散的时候自然就散了。”
书店老板翻着那本泛黄的茶谱,指着一处记载让大家看:“你们瞧,古人说‘茶性俭,不宜广’,真是说到点子上了。”意思是茶的本性是收敛的,不适合人多嘈杂的场合。这话放在今天,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临清私人工作室品茶这种方式越来越受欢迎——它不是单纯的消费场所,更像是一个让人安心做自己的地方。
不知不觉,壶里的茶已经泡了七八道,香气从浓郁变得清甜。夕阳斜斜地照进来,在茶桌上投下温暖的光斑。语文老师说起他教过的学生里,有个孩子现在在云南做茶,每年春天都会寄些新茶来。“想想也挺有意思,一杯茶连起了天南地北的人。”
临走时,主人包了一小包今天喝的单丛,“带回去慢慢喝。这茶耐泡,晚上再冲两道,味道还在。”我接过茶,风铃又在身后轻轻响起。走在巷子里,唇齿间还留着茶香,心里却比来时轻快了许多。这样的午后,或许就是忙碌生活中最难得的奢侈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