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江口耍女娃,丹江口游女童
午后的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青石板上,我和老陈坐在丹江口老街的茶馆里,听他讲起叁十年前的往事。
那时候丹江口水库还没扩建,老陈指着远处那片波光粼粼的水面说:"现在游客扎堆的地方,当年都是咱摸鱼抓虾的野滩子。"他呷了口茶,眼神飘向远方,"最记得有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,总跟在我们后头要学打水漂。"
记忆里的童趣时光
老陈说的那个女娃叫小娟,住在水库边的村子里。每到暑假,我们这群半大小子就爱往水库跑。小娟总是偷偷跟在后面,她娘扯着嗓子喊"女娃子别野",她却像条小泥鳅似的溜得飞快。有次她非要学游泳,抱着个旧轮胎扑腾,呛了水也不哭,抹把脸又继续扑腾。
现在的丹江口耍女娃可不一样咯。上周我在滨江公园看见个小姑娘,穿着防晒衣戴着遮阳帽,妈妈在旁边举着手机直播。孩子对着镜头比心,动作标准得像训练过似的。倒不是说这样不好,就是觉得少了点我们当年那股野劲儿。
说到丹江口游女童,前阵子亲戚家孩子来玩,带着去了新建的湿地公园。小姑娘开始还拘谨地牵着妈妈的手,后来看见芦苇丛里的白鹭,忽然就撒开腿跑起来。她在木栈道上蹦蹦跳跳,惊起几只水鸟,那种发自内心的欢快,倒是和叁十年前的小娟有几分相像。
改变的与不变的
现在的家长都讲究科学育儿,出门要涂防晒霜,要带消毒湿巾。我们那会儿,孩子在滩涂上打滚,浑身泥巴回家,顶多被大人骂两句。说真的,有时候我在想,现在这种过度保护,会不会反而让孩子少了接触自然的机会?
不过话说回来,时代在变,丹江口耍女娃的方式也在变。去年在民俗村看见个特别有意思的场景:几个城里来的小姑娘,穿着汉服在学制作传统鱼灯。她们专注地编着竹篾,虽然手法生疏,但那种对新事物的好奇眼神,和当年小娟想学打水漂时的神情一模一样。
水库边新修了观光步道,经常能看到父母带着孩子来骑车。有个戴蝴蝶结的小女孩,骑着粉色自行车从坡道上冲下来,小辫子飞扬着,笑声像摇响的银铃。她父亲在后面慢跑跟着,既不过度干预,也不完全放任,这种陪伴方式挺让人欣慰。
其实不管是叁十年前还是现在,孩子们爱玩的天性从未改变。只是玩耍的场所从野滩转到了公园,陪伴的方式从放养变成了引导。重要的是,在这座因水而生的城市里,一代代孩子依然能感受到自然的滋养。
黄昏时分,我沿着水库漫步,看见个穿碎花裙的小女孩正在堆沙堡。她认真地把湿沙拍实,用小贝壳装饰城墙。这个画面突然让我明白,虽然时代给了孩子们不同的成长环境,但那份纯真的快乐,始终在丹江口的山水间流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