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安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,北安200元爱情何处寻
路过北安桥头的时候,总听见几个蹲在路沿等活的老哥扯着嗓子闲聊。那天下午太阳正毒,穿黄色工装的大叔抹了把汗,突然笑着问旁边戴草帽的兄弟:"你说这年头,北安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?"
草帽哥愣了下,手里的打火机啪嗒啪嗒按了好几声。"早些年棉纺厂后门那排小饭馆,二十块的锅包肉能加叁瓶啤酒,姑娘冲你笑一下,心里能甜半宿。"他吐了个烟圈,"现在嘛...街角那家奶茶店,一杯杨枝甘露都要二十八。"
这话让我在电动车座上晃了晃神。确实啊,现在年轻人约会,看场电影人均六十,吃个火锅两百起步。要是遇到节日,玫瑰花的价格能翻叁倍。前两天刷到个帖子,男生吐槽相亲对象带他去人均叁百的日料店,底下吵了一千多条评论。
但要说完全找不到,倒也不尽然。我表弟去年在溜冰场认识了附近纺织厂的女工,两人常去城中村吃八块钱的麻辣烫。女孩过生日时,表弟花一百二买了条连衣裙,她在宿舍楼下抱着他转圈圈。后来他们租了月租六百的单间,阳台上总晾着两件挨在一起的工装。
西街菜市场尽头有个修鞋摊,摊主老周娶的就是当年花二百块彩礼讨来的媳妇。那时他在工地摔伤了腿,那姑娘每天背着纳鞋底的工具箱,挨家挨户找活计。"她纳一双鞋垫挣五毛,给我买膏药却挑最贵的。"老周说着把锥子在围裙上擦了擦。如今他们的女儿都上大学了,媳妇仍然每天中午给他送饭,铝饭盒里总卧着两个荷包蛋。
不过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像老电影里的镜头。现在婚恋网站挂着的会员,年薪没个十万都不好意思填资料。公园相亲角的大妈们,把学历房产证摊开在石桌上,像在搞小型展销会。上次听见个阿姨扯着嗓子强调:"我闺女硕士毕业,男方至少得有套无贷款的房子吧?"
城中村消失的录像厅
建设路口那片城中村拆迁前,常有小情侣挤在十块钱能看通宵的录像厅。现在原址立着的购物中心,光停车费就要每小时十块。四楼电影院情侣座标价198,还总有人排队——可那种紧挨着听对方心跳的感觉,似乎再贵也买不回来了。
或许问题不该是北安200元爱情何处寻,而是我们还愿不愿意相信真心比包装重要。快递站小两口用叁轮车拉货时,总在车把上挂个蓝牙音箱放《最浪漫的事》;外卖骑手会在电动车储物箱里藏支玫瑰花,赶着送餐间隙给便利店上班的女朋友惊喜。这些瞬间,哪是价格标签能衡量的呢?
黄昏时我又拐回北安桥,见那草帽哥正给媳妇打电话:"今天接了个大单,给你买那件碎花裙子去!"他挂电话后冲我嘿嘿笑:"九十八块,纺织城淘的尾货。"电动车蹿出去时,他哼着跑调的歌,车斗里没送完的快递箱跟着节奏晃悠。
晚风里飘来烤红薯的香气,叁轮车喇叭在唱《爱情买卖》。我突然觉得,或许200块钱的爱情从来没消失,它只是换了个模样,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