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门100一晚同城约茶,江门同城百元约茶一晚
最近朋友圈里总看到有人转发“江门100一晚同城约茶”的消息,我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打了个电话。接电话的老板娘说话带着浓浓的江门口音:“靓女直接过来就得啦,房间干净又宽敞,楼下就是茶餐厅。”
跟着导航拐进老城区的小巷,青石板路被雨水淋得发亮。老板娘穿着人字拖站在巷口招手,身后的自建楼挂着暖黄色的招牌。她边走边掏钥匙:“最近好多后生仔来打卡,都说我们这儿有烟火气。”推开房门,白墙木地板确实整洁,窗台上还摆着两盆薄荷。
百元住处的意外惊喜
床头柜放着手写的茶单,菊花普洱都是十块钱一壶。我正烧水泡茶,隔壁传来吉他声。敲开门发现是个大学生,他不好意思地挠头:“学姐也是被房价逼到这儿的?这附近五家青旅都满房了。”我们凑钱点了外卖,塑料凳当茶几,他弹着走调的《海阔天空》。
第二天退房时,前台小妹正在教房客煲陈皮茶。她说附近五金店的阿叔经常来借场地办茶会,渐渐就成了街坊们的聚会点。我想起昨夜走廊里飘着的茶香,突然明白为什么“江门同城百元约茶一晚”能传这么远——这哪是做生意,分明是街坊邻居把客厅搬来了外边。
巷口修表铺的老师傅听说我住过这里,从柜台底下摸出个陶罐:“他们家的凤凰单丛才够味,下次你去就说我介绍的。”他眼镜滑到鼻尖,却准确说出了老板娘的小名。这种熟稔让人恍惚,仿佛整条街都是互通的大家庭。
后来我带外地朋友又去过几次。雨天在廊檐下喝热茶看骑楼,晴天在天台晾衣服吹风。朋友盯着晾衣绳上晃动的衬衫突然说:“这儿不像旅馆,倒像学生时代的集体宿舍。”或许正因为保留了这种粗粝的真实感,才让“江门100一晚同城约茶”成了年轻人之间的暗号。
现在经过那条巷子,总能看到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在找门牌。有时会遇到问路的游客,我会指指巷子深处:“看到那盆叁角梅就往右拐。”他们道谢时眼睛发亮,那种期待我太熟悉了——就像第一次推开那扇漆成浅绿色的铁门时,谁知道门后藏着整座城市的温柔呢。
老板娘上个月换了新热水器,还在楼道添了共享充电宝。但她坚持不装防盗门:“老邻居们串门不方便。”昨天看到她教新房客用紫砂壶,那专注的神情让我想起茶馆里真正的茶艺师。其实在哪喝茶不重要,重要的是举杯时,这座侨乡小城突然就和你有了牵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