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城品茶上课群,宣城茶艺学习交流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3:46:57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刷朋友圈,突然看到老张发了条动态:“在宣城品茶上课群泡了一下午,舌头都快成精了。”配图是一杯清亮的绿茶,茶叶在杯底舒展得特别自在。我心里一动,顺手就点了申请加入。

说实话,刚进群那会儿我以为就是个普通聊天群。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半,手机叮叮当当响起来,群里王老师正在直播讲解怎么选黄山毛峰。“你们看这个白毫,密披如银枪,这才是核心产区头采的样子。”画面里,他拿着两罐茶叶对比,普通的那罐看着也挺好,可和核心产区的一比,就差了点精气神。

从烫杯开始的门道

记得第一次参加线下活动,李姐教我们温杯。我原先觉得这步纯属多余,结果手一碰杯壁就明白了——微微发热的杯子,茶汤倒进去温度刚好,香气一下子就飘出来了。“你看,这就跟冬天先热车一个道理,”李姐笑着说,“好茶也讲究个舒服的环境。”

在咱们这个宣城茶艺学习交流组里,像这样的细节太多了。泡茶水温、出汤时间、甚至握壶手势,每个环节都有讲究。但奇怪的是,从来没人嫌我们这些新手问题多。小王有次问了个特别基础的问题:“为什么我泡的茶总是苦?”群里刷了二十多条回复,从投茶量到水温控制,还有人分享了自己失败十几次才摸索出来的小窍门。

慢慢地,我发现品茶这事儿挺有意思。同一款祁门红茶,老陈泡出来有蜜糖香,小刘泡出来却带点花果香——原来每个人手法不同,茶汤表现的性格也不一样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奶奶煮茶,她总说“茶随人心”,现在总算有点体会了。

上个月群里组织去泾县,站在茶山上,看着满山绿意,呼吸间都是清冽的茶香。采茶师傅教我们“一芽一叶”的标准,看似简单,真动起手来才发现需要耐心。那天我们带着自己采的鲜叶去茶厂,跟着师傅体验了杀青、揉捻、烘干的全过程。晚上喝着亲手参与制作的茶,味道确实不一样,倒不是说有多高级,而是那份参与感让普通的茶汤多了些温度。

现在每周叁晚上,我都习惯性地打开群视频,跟着大家云品茶。有时候是专业老师的系统讲解,有时候就是茶友们随便聊聊最近喝了什么好茶。这种不紧不慢的学习节奏,反而让我记住了不少知识。昨天朋友来家做客,看我泡茶的手法,惊讶地问是不是专门去培训过。我笑了笑,心想这大概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吧。

茶桌上渐渐多了几样像样的茶具,不再是最初那个随便抓个玻璃杯就泡茶的愣头青了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这个小小的茶艺学习交流组,我认识了一群可爱的人——有退休后开始研究茶道的工程师,有想把家里茶山经营好的年轻人,还有像我这样单纯被茶香吸引的上班族。我们因茶聚在一起,聊的却不止是茶,偶尔也分享各自生活中的趣事烦恼,就像这茶汤,初尝微苦,细品回甘。

窗外又飘起雨丝,我烧上水,准备泡杯刚到的汀溪兰香。手机亮了亮,群里正在讨论周末的线下品鉴会。水温正好,茶叶在盖碗里慢慢苏醒,散发出独特的清香。这样的日子,挺好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