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乐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,长乐约学生服务一次五百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8:01:37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在小区公告栏看到个挺扎眼的信息,写着“长乐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”,下面还跟着行小字“长乐约学生服务一次五百”。这年头连小广告都开始玩文字游戏了,我盯着那张皱巴巴的打印纸发了会儿呆。

隔壁陈阿姨买菜回来凑过来看,皱着眉头直咂嘴:“现在这些孩子都在想啥呢?我闺女前两天也问我要五百块,说是学校搞什么课外实践。”她拎着芹菜的手在空中比划,“可我问具体做什么,孩子支支吾吾说不清楚。”

事情没那么简单

这事儿让我想起上周在便利店遇到的场景。两个穿校服的男生在冰柜前嘀咕,隐约听见“长乐约那边”“凑够五百”之类的字眼。当时没太在意,现在把这些碎片拼起来,总觉得哪里不对劲。

我家楼上李老师的儿子小杰正好读初中,晚上特意去串了个门。聊起这事,孩子低头玩着手指:“我们班也有人传这个...说是帮忙做问卷调查,但神神秘秘的。”他突然抬头,“不过张叔叔,真要是什么正经兼职,为啥非要指定初中生呢?”

这话把我问住了。是啊,正经的勤工俭学怎么会限定特定年龄段?而且报酬数额固定得这么精确,里面肯定有猫腻。

第二天绕到长乐约那片老街区转悠,看见几个学生模样的孩子在巷口徘徊。有个穿蓝色卫衣的男孩一直在看手表,像是在等人。我假装系鞋带多待了会儿,果然有个戴帽子的中年人走过去,两人交谈几句就一起往巷子深处走了。

回家路上经过学校门口的奶茶店,听见几个女生聊天:“他们说很轻松,就是帮忙试听课程...”另一个女生咬着吸管:“可我同桌去了两次就不去了,问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。”

这种种迹象让人心里发毛。如果真是正规的兼职或社会实践,何必搞得这么隐晦?而且偏偏都围绕着“长乐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”这个模式,这里面肯定有问题。

后来在家长群里悄悄问了句,马上有好几个家长回应说见过类似信息。王姐说她在菜市场门口的招贴栏也看到过,刘叔说小区电梯里贴过小卡片。看来这不是个别现象。

我侄女周末来家里玩,趁机问她知不知道这事。小姑娘眨着眼睛说:“我们班群里也有人发过,但老师马上就让撤回了。”她歪着头想了想,“发的那个同学后来被叫去办公室谈话了。”

这件事就像雾里看花,越琢磨越觉得蹊跷。表面上看起来是普通的兼职信息,但仔细推敲每个细节都经不起琢磨。为什么非要初中生?为什么都在长乐约附近?为什么每次都是五百?

现在走在街上,看到穿校服的孩子聚在一起说悄悄话,我都会多留意几眼。倒不是爱管闲事,只是觉得孩子们这个年纪正是容易被人利用的时候。

昨天路过学校,正好赶上放学。听见有个妈妈在训孩子:“再让我发现你凑这种热闹,零花钱全部扣光!”孩子委屈巴巴地低着头。看来不少家长都已经警觉到这个问题了。

这事至今也没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,但那种不安感一直挥之不去。也许该找个时间跟社区民警聊聊,毕竟关系到孩子们的安全,马虎不得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