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作上课喝茶辩辩群,学习交流茶话辩辩群
最近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,我加的这个合作上课喝茶辩辩群,不知怎么的越来越热闹了。起初就是几个同学约着线上自习,后来有人提议反正都开着视频,不如泡杯茶边学边聊,就这么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氛围。
说来也怪,以前自己看书总容易走神,现在群里有人陪着,效率反而高了。有时候遇到难题,直接把思路发到群里,马上就有不同专业的同学提出看法。上周写市场营销作业,群里学设计的同学还帮我调整了笔笔罢配色,那种突然开窍的感觉特别棒。
茶香里的灵感碰撞
记得有次周末早晨,我们五六个人同时在线赶论文。大家都开着麦,能听到翻书页和敲键盘的细微声响。中途休息时不知谁起了个话头,聊起各自家乡的茶文化,结果从龙井聊到单枞,从茶具聊到泡法,原本疲惫的脑子反而清醒了。后来我们干脆定了个“茶歇时刻”,每学习一小时就集体休息十分钟,反而更容易进入状态。
这个学习交流茶话辩辩群最妙的地方在于,它既不是正经八百的课堂,也不是纯闲聊的茶座。就像昨天下午,小王在群里发问:“你们说消费者行为学这个理论能不能用在日常交往中?”顿时炸出好多潜水党,学心理的小林连着发了叁条语音,连平时很少说话的数学系学长都插话说了个公式。这种跨学科的讨论,在传统课堂还真不容易碰到。
其实刚开始有人提议在学习时喝茶,我还觉得会分心。后来发现,捧着茶杯反而能让人静下来。群里最近流行一句话:“茶凉了可以续,思路断了可以接。”现在每次看到桌角那个冒着热气的茶杯,就自然进入学习状态了。
前两天群里新来了个插画专业的女生,看到我们在讨论统计学案例,随手就画了张示意图。那张图把抽象的相关性概念变得特别直观,大家都说比教科书上的例子还好懂。后来她把这套方法用到自己的作业里,反过来又给我们讲视觉传达的技巧。这种互相启发的过程,就像拼图游戏,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不同的碎片。
有时候我在想,为什么这样的学习交流茶话辩辩群能坚持这么久。可能因为它既保留了学习的仪式感,又带着生活的温度。不需要正襟危坐,不用怕问出傻问题,累了就抿口茶听听别人的见解。这种轻松自在的交流环境,反而让知识流动得更自然。
今晚群里又在组织周末的集体学习,听说这次要尝试“主题茶会”,每人带一种家乡茶叶来分享。我看了看书架上半新的专业书,忽然很期待周末的相聚。那些在茶香中碰撞出的灵感,那些跨越专业的奇妙联想,大概就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学习风景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