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兴火车站小巷子,嘉兴火车站小街巷弄
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进这条窄窄的巷子,把青石板路面染成了暖黄色。我站在巷口,能闻到早点摊飘来的豆浆香味,夹杂着老房子特有的木头气息。这条紧挨着嘉兴火车站的小巷子,像是一位沉默的老邻居,静静看着南来北往的旅客。
卖粽子的阿婆坐在自家门口,手里的芦苇叶翻飞着。她说这条巷子比火车站年纪还大,早些年赶火车的人常从这儿抄近路,慢慢就踩出了这条小道。现在火车站翻新了,气派了,可很多人还是习惯从这条巷子穿行,或许就为了买她家的鲜肉粽垫垫肚子。
巷子里的市井时光
往里走几步,巷子忽然宽了些,形成个小空地。修鞋的老师傅在这儿摆了二十年摊,他说以前火车班的乘务员常来找他补皮鞋。现在巷子另一头新开了奶茶店,年轻旅客拎着行李箱排队,但他这儿偶尔还会有老铁路人过来坐坐。
巷子两侧的墙壁很有意思,下半截是老旧的红砖,上半截却刷了白灰,还能隐约看见“安全出行”的标语。墙角蹲着只花猫,眯眼打量着我这个生人。住在这儿的老陈正提着鸟笼遛弯,他说这条嘉兴火车站小街巷弄最热闹是早晚两趟车进出站的时候,拖着拉杆箱的声音此起彼伏。
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在这里转车的经历。那会儿巷子两边全是小旅馆,挂着“住宿钟点”的牌子,现在倒多了几家文创小店。变了,又好像没变——火车站广场上永远有人匆匆赶路,而拐进这条巷子,时光就慢了下来。
巷子中段有家开了叁代人的面馆,老板认得很多常来嘉兴的生意人。“他们啊,下车先来吃碗面再办事。”他说着往锅里下面条,热气腾起模糊了窗外的站台轮廓。我尝了招牌的雪菜肉丝面,味道朴实,就像这条巷子给人的感觉。
午后时分,巷子安静下来。阳光移到了墙头,几只麻雀在电线上跳来跳去。我注意到巷子尽头有段老月台还保留着,铁轨早已拆除,但水泥台子还在,几个老人坐在那儿下棋。他们说这是最早的老站台,后来火车站扩建,这段就留在了巷子深处。
黄昏降临,巷子又热闹起来。下班的人穿巷而过,小吃摊的灯火次第亮起。我看见刚出站的旅客拖着行李走进巷子,也许是为了避开车站拥挤的人流,也许是被巷子里飘来的饭香吸引。这条嘉兴火车站小巷子就像个过渡地带,连接着旅途的奔波和归家的温暖。
夜色渐浓,我站在巷口回望。巷子深处的灯火与火车站广场的霓虹交织在一起,现代与传统在这条窄窄的通道里奇妙共存。明天还会有无数人经过这里,而这条巷子还会继续它的守望,见证更多出发与抵达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