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城品茶上课群,韩城茶艺学习交流圈
这几天总有朋友问我,韩城哪里能正经学茶道?每次我都笑着推荐他们一个地方——韩城品茶上课群。说来也巧,我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加入的,没想到这个选择让我的生活多了不少滋味。
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是在老城区的茶馆。推门进去就闻到淡淡的檀香,六七个人围坐在长桌旁,桌上摆着各式茶具。老师是个穿棉麻衬衫的中年人,正不紧不慢地温着盖碗。他抬头看见我站在门口,招手说:“来得正好,水刚叁沸。”那天我们喝了叁款龙井,从雨前到明前,我才知道原来同一座山上的茶叶,早采叁天和晚采叁天,味道竟像换了种茶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在韩城茶艺学习交流圈待久了,慢慢发现这里不像上课,倒像老朋友的茶叙。上周六下午,我们尝了款五年陈的白牡丹。坐我旁边的李姐突然说:“这茶让我想起外婆家的阁楼。”大家都安静下来,听她讲小时候在阁楼偷喝外公藏茶的往事。这种突如其来的共鸣,比记住多少茶知识都来得珍贵。
王老师常说,喝茶不必太讲究规矩。有次新来的学员紧张地问拿盖碗的正确手势,他摆摆手:“先让茶汤好喝,动作自然会好看。”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。现在每次烫壶温杯时,都会想起他演示如何感受水温时眯起眼睛的样子——手掌悬在壶口上方,像在抚摸看不见的蒸汽。
最近群里在传阅一本手抄的茶谱,是几个老成员整理的本地茶人笔记。翻到“韩城早春茶会”那页,看到去年我们在古寨办茶席的照片。那天山间飘着细雨,我们在百年老槐树下支起茶棚,路过歇脚的村民都分到一杯热茶。现在想想,这大概就是茶最本真的样子——连接人与人的媒介。
前几天带着新得的凤凰单丛去茶会,大家围过来看茶叶在盖碗里舒展。有人说香气像山涧旁的野兰,有人却说像刚摘的杏仁。这种同一款茶喝出不同感受的乐趣,只有在这样松散的茶圈里才能体会到。临走时,管事的张姐往我包里塞了包茶样:“下周带来你泡的熟普,记得用紫砂壶。”
转眼在韩城品茶上课群待满一年,茶柜里添了不少好茶具,但更珍贵的是认识的那些茶友。昨天泡着他们推荐的滇红,突然想起第一次来时连茶则都不会用的窘迫。窗外的梧桐叶开始泛黄,就像这个茶圈,随着季节变换着滋味,却始终温暖着每个走进来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