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兰店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相近的价位真情
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小面馆,老陈把最后一口面汤喝完,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。离接晚班还有两小时,他习惯性地划开屏幕,那条“普兰店附近300块钱的爱情”的广告又在朋友圈飘过。他笑了笑,这年头,连感情都能明码标价了。
巷子口修鞋的张老头常念叨,他们那代人搞对象,骑辆二八大杠就能接新娘。现在倒好,叁百块就能谈场恋爱。老陈盯着对面新开的婚恋所,玻璃门上贴着的“会员特惠”四个字在阳光下反着光。
街角那家婚恋所
上周叁下雨,老陈躲雨时进了那家店。前台姑娘笑脸相迎:“大哥,299体验套餐,包您见面。”老陈愣是没敢接话。姑娘赶紧补充:“现在都这价,相近的价位真情,我们这儿成功率最高。”
这话让他想起去年相亲的经历。女方开口就问收入,听说他开出租车,脸色立马淡了。那顿饭花了二百八,连个电话号码都没留下。如今这明码标价的相亲,反倒让人心里踏实——至少都知道是来干什么的。
老陈的室友大刘试过这种服务。见面回来直摇头:“那姑娘全程看手机,时间一到拎包就走。”可奇怪的是,他俩后来还真成了。现在提起这事,大刘还挠头:“谁知道呢,可能我这种人,就得靠这种直接的方式。”
菜市场卖菜的李婶听说这事,撇撇嘴:“叁百块?我儿子相个亲,吃顿饭都不止这个数。”可她转头又叹气,“但人家这方式,至少不藏着掖着。”
老陈常跑夜车,拉过形形色色的乘客。有个姑娘每周五都在普兰店附近上车,去城南的舞蹈班。有次她手机没电,借用老陈的电话,挂断时轻声说:“师傅,您声音好像我爸爸。”后来老陈才知道,她父亲去年过世了。
这些碎片般的相遇,让老陈渐渐明白,所谓的“叁百块爱情”,不过是给孤独的人一个认识的契机。真能走下去的,靠的还是日后点点滴滴的相处。
入秋那天,老陈拉了个特殊的客人。老太太满头银发,手里攥着朵玫瑰花:“师傅,去西山公墓。”路上她轻声说,老伴走了五年,今天是他生日。他们年轻时经人介绍认识,见面礼就是一朵玫瑰花。
“那时候啊,”老太太望着窗外,“介绍人收了两个鸡蛋当谢礼。”下车时,她执意多付了十块钱:“年轻人,别对感情失去希望。什么样的方式开始不重要,重要的是之后的日子。”
这话像颗种子,在老陈心里悄悄发芽。他开始留意起常坐他车的那个图书馆管理员,她总在周四下午打车,怀里抱着两叁本书。有次她落下一本《边城》,老陈特意收好,等下次她上车时递过去。
昨天收车时,老陈在面馆又碰到修鞋的张老头。老爷子抿了口二锅头,眯着眼说:“别管什么叁百块还是叁千块,人这一辈子,能遇到个知冷知热的,就是福分。”
今晚老陈决定,等那个图书馆管理员再坐车时,问问她愿不愿意一起喝杯咖啡。不是相亲,就是随便聊聊。他忽然觉得,在普兰店这片老城区里,每天上演的平凡故事,或许比那些标着价码的广告更接近爱情的本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