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都那里有站小巷的,江都站旁小巷位置
江都那里有站小巷的
这几天总听人念叨“江都那里有站小巷的”这话,我寻思着,江都站旁边真藏着什么特别的小巷子吗?趁着今天得空,干脆溜达过去看看。出了江都站往右一拐,果然发现几条窄窄的巷道挤在高楼中间,要是不留心还真容易错过。
青石板路面被磨得发亮,墙角探出几枝野蔷薇。住在巷口的王大爷正端着搪瓷杯喝茶,听说我在找小巷位置,笑呵呵指着里面:“这条巷子往里走有叁条岔路,最右边那条通着老供销社,左边两条住着二十几户人家。”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,几家早餐摊还亮着灯,蒸笼冒着白白的热气。
往里走发现这儿真是个奇妙的地方。修鞋摊隔壁是家数码工作室,八十岁的老裁缝和年轻主播做着邻居。电线杆上挂着鸟笼,下面却停着共享单车。住在7号的李姐从二楼窗口递下钥匙:“帮我把门口电动车充个电呗”,这场景让人想起二十年前的邻里关系。
转角遇到个有意思的旧书店,老板娘说这条巷子原来叫守车站巷。早些年赶火车的人常在这儿歇脚,后来车站扩建,巷口被挡了一半。“现在知道江都站旁小巷位置的人,多半是老江都了。”她边说边整理着泛黄的书页。我在书架间发现本1987年的江都地图,那条巷子还真标在上面,只是名字改了好几次。
傍晚时分巷子最热闹。放学的小孩在石板路上拍皮球,下班的人们顺道指带些卤菜。炒菜声伴着电视声从窗户飘出来,空气里混着油烟和茉莉花的味道。便利店的张阿姨抱怨说前天送货司机又找不到地方:“我每次都得解释老半天,就说江都站旁小巷位置嘛,西出口对面红墙那里。”
华灯初上时,巷子尽头传来二胡声。拉琴的陈伯年轻时在文工团待过,现在每天傍晚都会在老槐树下拉几曲。几个外卖小哥靠在电动车旁听曲,有个年轻人突然说:“这调子像我奶奶以前哼的。”陈伯笑着点头:“就是你们年轻人说的那个...非遗嘛。”
站在巷口往回看,发现这些巷道像毛细血管连接着主街道。虽然新修的马路更宽敞,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拐进巷子抄近路。卖水果的小赵在墙上画了指示箭头:“总有人问江都那里有站小巷的怎么走,画个图明白些。”那些彩色粉笔箭头,倒成了巷子里的特别装饰。
夜深了,巷子渐渐安静下来。只有24小时便利店还亮着灯,夜归人的脚步声在巷道里回响。值班的保安老钱打着手电巡夜,他说这条巷子最让人安心的是,凌晨叁点还能闻到某户人家炖汤的香气。我抬头看看交错的老屋檐,突然明白人们寻找的不仅是巷子的位置,更是这种密不透风的烟火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