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宁品茶课程工作室,万宁茶艺学习中心
说起学泡茶,很多人可能觉得那是件挺专业的事儿,离日常生活有点距离。但真坐在万宁品茶课程工作室那张宽大的茶桌前,捧着温热的白瓷杯,看着老师不紧不慢地注水、出汤,你才会发现,原来茶香可以这么近。
第一次推开工作室的木门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香气,不是那种浓烈的香水味,是若有若无的茶香混着点檀木的味道。墙上挂着几幅字画,架子上摆着各式茶具,不像个教室,倒像朋友家的书房。负责讲课的林老师穿件素色棉麻衫,笑着招呼大家随便坐。“别紧张,咱们今天就是喝喝茶,聊聊天。”她说话时手上没停,正用沸水温着盖碗,“茶啊,最怕人端着架子去碰它。”
从烫手到顺手
记得头回上手泡工夫茶,手忙脚乱的。盖碗烫得指尖发红,水流忽大忽小,冲出那杯茶真是苦涩难咽。邻座的大姐噗嗤笑了:“跟我刚来时一个样。”林老师倒是不急,走过来演示怎么用盖碗边缘当把手:“手指轻捏这儿,手腕放松,对,就这样…”慢慢地,动作顺了,注水时还能分心听她讲这片茶叶来自哪座山,那片茶园今年雨水如何。
在万宁茶艺学习中心待久了,会发现这儿教的远不止是泡茶步骤。比如同一款凤凰单丛,用紫砂壶和白瓷盖碗泡,味道竟能差出一整个季节——紫砂醇厚如秋,白瓷清冽似春。林老师常说:“器具没有好坏,只有合不合适。就像交朋友,得找脾气相投的。”有回她拿出一块老茶饼,硬得像石头,撬茶时茶针卡在中间,全场都笑了。等那壶深红色的茶汤倒出来,带着药香和枣香,她才慢悠悠说:“这茶比我年纪都大,你们现在喝的,是二十年前的阳光和雨水。”
来这儿的人各行各业。有天天加班的程序员说来放松神经,有准备结婚的姑娘想学套茶艺待客,还有退休的教师说终于有空圆年轻时的梦。每周末下午那堂课最热闹,大家围着长桌,喝到好茶时会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。那种安静很特别,不是没人说话,是种沉浸在茶香里的惬意。偶尔有人问:“老师,我这泡又苦了怎么办?”总会听到那句:“没事,下一泡会更好。茶不会怪你。”
最让我意外的是在这里遇见的年轻人比想象中多。有个二十出头的男孩,在互联网公司做设计,他说每次压力大就来这儿坐坐:“盯着屏幕改稿不如盯着茶汤变化,至少茶叶不会让你改第十版。”他现在已经能分辨出不同山场水仙的细微差别,说起茶叶如数家珍。
课程快结束时,林老师会带大家玩个游戏——盲品。蒙着眼睛,只靠嗅觉和味觉去猜茶类。没了视觉辅助,其他感官突然变得敏锐。那片熟悉的教室忽然陌生起来,但茶杯贴到唇边时,铁观音的兰花香、正山小种的松烟香、熟普的樟香…反而清晰得惊人。摘下眼罩那刻,每个人都像发现了新大陆。
现在偶尔经过万宁品茶课程工作室,总能看见窗内暖黄的灯光下,新一期的学员们正低头摆弄茶具。有时会想起林老师某次闲聊时说的话:“茶嘛,本质上就是片叶子。但它能让你愿意停下来,烧水,等待,然后专心喝一杯水。”这话当时没太懂,现在好像明白些了。那些在茶香中度过的午后,练出的不只是泡茶手艺,更像是给生活找了个舒适的节奏。而这一切,都从推开那扇木门开始。